医保,惠及“制度外”城镇居民

时间:2022-09-09 04:36:01

医保,惠及“制度外”城镇居民

近年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浙江省全面推行。然而,一些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却出现了就医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开始将这部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列入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7年起,在全省逐步推行,构成“全民医保”网络。

2006年8月18日,对于生活在浙江,被隔离在医疗保险范围之外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资金落实、组织实施等5个方面,提出了在全省逐步推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意见和要求。

浙江推行医疗保险制度起步较早,早在7年前就推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又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这两项制度运行良好。但一直以来,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就医难的问题日显突出,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急需扩大的呼声日益高涨。

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城镇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即将在全省全面逐步实行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来弥补过去制度的缺憾。

医保是“制度外”居民的长期祈盼

2007年新年伊始,位于杭州市体育场路的杭州市中医院,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看哮喘病,家住杭州古荡新村的73岁的孔大妈。孔大妈喘着粗气说:“我因为残疾,一直没工作。平时生点小毛病,好拖则拖,最多到药房买几颗药吃吃,不去医院看的。这次哮喘病发作了,气要闷煞了,没办法才到医院来挂盐水的。”当记者问她是否知道政府正在考虑让她这样的无业城镇居民也能参加医疗保险时,孔大妈高兴得一个劲地说:“谢谢政府、谢谢政府。真是太好了。以后我有了毛病就可以到医院去看病了。”她告诉笔者,等她毛病好一点,她就要到社区去先登个记,以免遗漏掉。

而在浙一医院血管外科,记者采访家住杭州长德公寓的童先生时,童先生说:“我90岁的老母没有医保,现在住院,每天的医疗费都得几千元。过几天还要做血管搭支架手术,要10多万元。母亲年纪虽大头脑却很清楚。她怕小辈为她花钱,每天吵着要出院。我们几个子女听了心里很难过。”童先生十分感叹地说,医疗费再高,这是子女的责任,没什么说的。担忧的是老母的心情,假如她有医保,至少可以让她能安心看病,治疗的效果也会好一点。童先生表示,尽管现在母亲享受不到这项待遇,但他仍希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能顺利实施,让一些穷苦的居民也能看得起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孔大妈、童先生一样期盼城镇居民能参加社会医疗保障的人还有许多。据某媒体的一则新闻报道:前不久,一位60多岁叫李的大妈,急匆匆地跑进了湖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向工作人员打听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消息。当她听到2007年1月,湖州市的居民就能享受医保待遇时,大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下可好了,这么一来,将来可以给我儿子减轻不少负担呢!”据了解,李大妈没有退休金和医保,儿子的经济也不宽裕。许多年以来,她最担心的是自己身体不好,因为实在付不出那些昂贵的医疗费用。现在马上就要有医保了,大妈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李大妈说:“如果没医保,像我这样的人,有病只好等死的。”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步入正轨。可是,在我省还有许多无职业居民,既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带来的实惠,也不能享受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他们完全被隔离在医保范围之外。如果生了病,所有的医疗花销,全部要自己或家庭负担。生重病对一些弱势群体来说,尤其是对一些残疾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在“十一五”规划的初期大力推进“全民医保”工程,顺应了民意,实惠了百姓。

新政策有哪些新“亮点”

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的同志介绍,目前我省非医保范围的城镇居民有400多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56.14万人、老年居民98.95万人、低保对象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1.8万人左右。

2006年9月27日,浙江省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湖州市、慈溪市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推行的试点单位,2007年在全省全面铺开。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傅鸿翔副处长介绍,此次出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在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方面有以下6个新的“亮点”:

“亮点”之一:保障对象和范围,要求在制度安排上做到全覆盖

医疗保障覆盖面的扩大,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时,我省将所有未成年人、老年居民、低保对象、重症残疾人员以及城镇非从业人员等,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

“亮点”之二:重点解决基本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原因是医疗费用需要全部自理。往往一次大病或住院治疗花费了他们或者是家属子女一生的积蓄,有些为了治病甚至卖房借债。因此,基本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险的重要原则。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城镇居民着力解决的是大病住院和规定病种门诊费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原则上只建统筹资金,不建个人账户。

“亮点”之三:保障待遇上,不低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根据新政策的规定,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按不低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确定,但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因为根据测算,达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待遇水平,城镇居民的筹资标准大约为每人每年260元至300元。

“亮点”之四:保障水平方式不搞“一刀切”

同在浙江,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要从实际出发,找出地方的共性和个性,“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合理确定保障方式。新政策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同时,也可以因地制宜,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建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困难家庭实施医疗救助。

“亮点”之五:建立个人(家庭)缴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对城镇老年居民、未成年人和城镇非从业人员,以个人(家庭)缴费为主,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对职工家属的缴费部分给予适当补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低保对象,其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各级财政的补助标准不低于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筹资水平的三分之一,其中省财政对市、县按不同的经济类别分别给予适当补助。

“亮点”之六:政府财政加大投入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将单独建帐,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政府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全额补助和适当补助这两方面,使财政投入更加科学、合理、易行。

实现“全民医保”任重道远

计划经济时代,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政府官员,基本上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尽管那时候享受的水平低,医疗条件不完善,社会普遍贫穷,但是人人心里的满足感还是具备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大批的职工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逐渐涌向社会,中西部劳动力的东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依靠国企的医保被打破,农村合作医疗也由于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而萎缩,原有的医疗保险渐渐“面目全非”,因为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下岗职工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抵不上社会平均医疗费的增长,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群众中也出现了不满情绪。

星转斗移,时光荏苒,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主流的理念逐渐向“更加注重公平”转变,蛋糕做大了,也要切好蛋糕,使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浙江省2000年年初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广大职工和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坎坷。而作为新生事物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正在试点和启动阶段,这项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势必也会产生不少困难和问题。按政策规定,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筹资水平的三分之一,能否及时正常到位,还有如何完善管理,做好城镇居民参保登记、缴费和就医管理等服务工作等等问题,会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据了解,省委、省政府已对目前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正在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傅鸿翔副处长表示,在推行这项制度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找准定位。即以政府主导为主,面向社会,不搞商业化运作模式,真正让老百姓得好处,得享受。二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在试点和启动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制度实施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以适应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提高群众的保障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让老百姓知道全民医保的作用。四是要通过试点,以点带面,覆盖全省,真正实现全民医保。

上一篇:力促医改“新政” 下一篇:和谐发展 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