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的眼光探求词义的产生及演变

时间:2022-09-09 04:21:20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汉语至今已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而汉字作为汉语的重要载体也已存在四千多年,其含义必然与中国世世代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作者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孔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建筑以及五行等知识,以“东”“西”为例,探求这两个词在汉语语言中的产生与演变。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词义 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五行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59-02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的区别。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或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

在对语言的根本看法上,认知语言学持有与生成语法针锋相对的工作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依据;(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这个连续统只是任意地被分成了单独的成分;(4)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于汉语的一些表达形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汉语讲究对称,这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西方人是线性思维模式(linear),而中国人则是圆形思维模式(circular)。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西方在包括语言在内的各个领域里的形形的不同。

儒家的“中庸之道”奠定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特定模式。孔孟提出的中庸和谐可以解释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别讲究均匀对称。

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原则。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作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庸的意思就是适用而经久不渝。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后来它又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在古代,无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也就是做到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同时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折射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祠堂、会馆、书院、王府、衙署、庙宇等。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已经遵循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但是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出现这种中轴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建筑――北京城和宫殿。整个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除此之外,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也体现了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不管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此外,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也同样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古代的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环境,不仅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安排居住用地,还表现出了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荀子•天论》中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即与自然长期地和谐共处,这与当今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是一样的道理,古人的乐活以及环保思想也是今天的世人应该学习借鉴的。

其次,购买商品,也叫买东西。为什么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如先考虑“东”“西”两个词的起源。世界上的一切物体,中国人泛称为“东西”。东边是太阳出来的地方,西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用东西两字泛指世间万物并非机缘巧合。太阳出来,光亮来到,万物复苏,天下躁动也就开始了。事实上中文里与“东”发音相近的字词,大都取于这个意思,运动一词的“动”音,痛苦的“痛”,咕咚的“咚”等等,绝大多数都是由此引发而来的。汉语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东”字是会意字,就是指太阳从草木顶端露出来的地方。而当太阳落山,黑暗来到,休息开始,万事万物不再躁动静寂下来的时候,“西”字诞生了。在中文里与“西”发音相近的字词,大都表示休息、安静等意思。中国人还保留了最原始的本能反应。当我们想制止对方说话而又不被第三方发觉的时候,会用食指做出手势嘴边发出“唏”的声音。“唏”表示不出声,安静等意思。死亡的“死”、牺牲的“牺”、夕阳的“夕”、潮汐的“汐”也都无外乎是这个意思。甲骨文里另一个会意字“西”字是把口与上下两排牙齿画出来,“西”声从齿间挤出来。“西”字也是音、形、义的绝妙揭示。

“东”表示大阳升起的地方和“西”表示太阳落山的地方具有其最原始的含义。东西既是安静与躁动的分界点,又是时间的分界点,既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点,又是生与死的分界点。世界上一切有声的、无声的;躁动的、静止的;光亮的、黑暗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总和,不就是普天下的所有物体――东西嘛!所以,用东西来代指如此多的事物,而且是跟我们的生命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息息相关的事物,这跟中国人景仰太阳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

汉语中像“东”“西”这样在结构上对仗工整的词不在少数,从成语到词组再到单字,都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对称的成语有赤橙黄绿、一穷二白、颠三倒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东倒西歪、南辕北辙、夫唱妇随、衣食住行等等。从这些成语本身就可以看出汉语的方位词在语言形式或者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称的词组包括鸳鸯,缠绵,杨柳,彳亍,龌龊。这些词有的发音相似,有的写法相似,无不体现了说汉语的中国人讲究对称的心理模式。汉字中的单字也在结构上讲求对称,比如赫、林、双、朋、羽、从、弱、棘、比、。就连如今风靡网络的、为新新人类所青睐的个性词语,如、、、、、等等,也反映出语言的变化是脱离不了传统的,万变不离其宗,语言的发展一直在以它自身的固有模式进行着。

至于买东西为何叫买东西,而不被称作买“南”或者“北”,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宋朝的理学家朱熹非常好学多问。传说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精通五行的盛温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便问:“买‘东西’?东西是什么?为什么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他笑着说:“你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明白了。”朱熹暗自思忖,“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他恍然大悟,原来盛温和的意思是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如果说买“南北”当然就驴唇不对马嘴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不可全信,但这种解释的确不无道理。

那为什么我们在指责他人的时候又会说你真不是东西,而不说你真不是南北呢?按照上面的解释,说某人“不是东西”的时候,也就是说该人是“南北”。南和北分别代表火和水。所以不是东西就是指是南北,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事实上,古时候就有“买东西”一词。洛阳和长安在东汉朝时是商业最繁华的两座城市,洛阳被称为“东京”,长安被称为“西京”。因此民间有人到东京、西京购物的话,即称“买东”“买西”。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便成了物品、货物的代名词,于是买“东西”一词就广为接受、流传开来了。

而从现代哲学角度的内容上来说:东西可以解释为物质(物质组成宇宙)。

古人以五行对应方位,东西南北中对应金木水火土,东西主金木;南北主水火。“南北”所对应的“水火”以及“中”所对应的“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所以没有买卖的必要,故我们只能说买东西不能说买南北。这里的“金”“木”指代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金银、木料、木材之类的了,而是指生产、生活工具、资料等等。另外,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顺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皇帝必须面南背北而坐,衙门也要朝南开的原因。而东西两侧置放物件,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故以东西作为物品的统称。

古代的五行说中,东方为甲乙木,西方为戊己金。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东西最初指有形的物体,故只能是东西而不可以是南北。中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内、丁、戊、己、庚、辛、千、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属木,代指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属金,代指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属水,中属土。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因此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指一切有用的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从“东”“西”两个词的使用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传统的中国人对于太阳是具有膜拜心理的,从而使“东”“西”两个词具有了与人类生命繁衍分不开的重要意义。我们无论从建筑、五行、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哪一个角度入手,都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既基于人的思想观念,又遵循着与社会变迁相一致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赵艳芳.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4:32-38.

[4]?fr=qrl&cid=152&index=1.

上一篇:浅论中国政府采购市场适度开放问题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