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09-09 02:59:3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摘 要: 近三十年教育改革,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不管是其宏观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还是办学体制在市场经济的改革背景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使得目前的基础教育差强人意,没有达到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改革现状 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正在变革,在这一时期,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30多年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果和矛盾与问题并存,只有在充分了解改革的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而指出改革的发展趋势,指导改革的顺利推进并取得胜利。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样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不管是入学率、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条件还是教师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以下历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

1996年7月,教育部组织6所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此后,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5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此后逐渐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推广(义务教育2001―2004、普通高中2003―2008)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进程如下: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等4个省(区)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其他省区也逐渐加入,到2008年有三分之二的省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实验。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义务教育2005始,普通高中2010始)

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进入新课程。2005年以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常态化,开始步入评估反思、修订阶段。《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

最近,我国于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1]。其中用很长的篇幅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做出了规划,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历经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果,值得我们欣慰,但是其中的问题与矛盾是有目共睹的。下面我们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教育不公平的事实越来越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城市学校在师资条件、办学条件等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再者校际之间由于国家的扶持力度的不同,导致因为原有政策所产生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惯例,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改革中依然存在,受教育者依然受到不公平待遇[2]。

(二)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的现象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机制尤其是针对教师的考评机制还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安于现状,有时是刚入职的没有编制的新老师,只是把暂时的教学工作作为跳板,为了能在学校这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潜心努力通过其他职业的资格考试;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存在缺陷,现在很多老师不是师范院校出身,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不完备;三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存在问题,这是前两个问题的后遗症[3]。

(三)带有消极情绪看待教育改革中引发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改革是完美无瑕的,但人们在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往往总是用唯美主义眼光看待并加以评判,觉得改革就应该是尽善尽美的,一旦改革进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他们便会怀疑改革的合理性,全盘否定改革。另一种消极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现象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所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人包括一些老师抱怨“没改之前还知道怎么教,现在越改越不知道怎样教了”。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有观念、旧有教法与新观念、新教法的冲突造成的,但一些人会把原因推到教育改革身上去[4]。

总之,我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三十多年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伴随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也是现实存在并发人深省的,对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今后改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培养目标大调整,课程目标大调整。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强调认知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对于课程目标,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大目标。比如强调基础课程的作用;设置综合性课程(如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必修课与核心课程;加快学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将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基础教育;注意新课程的成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二)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很高,暂且不论北欧的一些福利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近20年的教育经费增长幅度为350%,这是我国远远不及的,并且我国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之间的经费比例划分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在已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投入。

(三)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依法治教。

我国是一个法律不完善的国家,教育领域的立法也不例外。在改革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矛盾都是因为没有为改革提供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其实施,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领域的法律建设,各级人大及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教育立法及各种规章制度。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因为在今后的改革中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把关教师的准入机制,也就是要严格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可以相应提高获得教师资格的学历水平,以此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使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五)允许个人兴学和公立学校的私有化,进一步搞活办学体制。

个人兴学就是个人捐资或者是直接的投资办学,目前数量在递增且一般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关于公立学校私有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公立学校由私人承包经营,私人和企业独立创办学校,对公立学校进行改革,人员保留,但改革其公立的性质。

我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加上我国特殊的复杂国情,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道路曲折,我们需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积极稳定地推进。因此,从政府行为运作的层面讲,应着力做好系统规划和政策引导工作,完善法规环境。从基础教育体系构建的层面讲,应在教育理念、办学策略、管理体制、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建立完善的与时展背景相适应的体系。从基础教育研究的层面看,要注重从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中吸取创造性的精华,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握教育活动的整体协调和平衡,先普及后提高,循序渐进,以改革促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谌业锋.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缙云教育,2010-8-24.

[2]李擎,楼利高.浅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7(3):107-110.

[3]董新城.探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故障及其超越[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

[4]吴全华.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观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8-111.

上一篇:论英若诚茶馆英译中对老舍戏剧语言的改造 下一篇: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