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制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9-08 11:00:13

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制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阐述制糖专业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制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能力、素质要求,提出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制糖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校企深度合作 制

糖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28-02

糖业对国家经济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制糖企业从单一的企业形式向集团化发展,不断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先进设备,许多制糖企业在人才的需求上定位更高,需求一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人才队伍。因此,制糖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从适应当今企业的要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本文从教学组织模式、实践体系、课程与教材等方面对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制糖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制糖专业的作用和意义

制糖业的发展只有加强资金的投入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利用,才能达到以最低的能耗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但从目前国内外制糖产业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制糖产业技术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生产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和环保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糖厂仍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技术,经济效益低、能耗大、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制糖专业人才缺乏所导致的。制糖专业的开设对培养一支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高实践生产技能的制糖专业人才队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广西高职院校中唯一开设有制糖专业的院校。2006年,该校制糖专业,即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部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且投入300万资金建成了国内领先、区内一流的制糖生产技术实训中心。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以高职人才教育培养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经济对制糖专业人才的要求,与制糖企业(集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深度合作,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共同商讨、研究,与企业构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广西糖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技能实用型人才。

二、制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能力、素质要求

制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系统的制糖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向制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制糖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如下能力和素质:一是基本素质。即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爱岗敬业,具备责任心、事业心及诚信;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岗位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谈判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学习、创新能力。三是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即读图和制图(包括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工业自动化及工业仪表的基础知识;制糖及其综合利用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糖机设备的安装与维修使用的基本知识;生态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四是专业核心能力。即糖品、在制品的检测能力;维修常用制糖设备的初步能力;制糖生产操作的基本能力;糖厂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辅助糖厂设计能力。五是专业拓展能力。即一线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技改能力。

三、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制糖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校企深度合作深化教学组织模式改革。首先,更新高职办学理念,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突破口,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制糖专业建设改革的切入点,聘请行业、企业等一线专家,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专业计划和教学大纲,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其次,根据制糖企业生产周期的特殊性,采取多学期制的教学形式,将教学时段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将教学任务与企业的生产相对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生产性。多学期制的教学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修改、调整和重新规划,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等方面要与企业相适应、相对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职业岗位的特点及技能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多学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一种以职业为目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项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其打破一学年两学期的设置传统,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企业的生产任务对接,按照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用生产性实习代替传统的校内实验,让学生到企业的岗位上,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这样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很快运用到实践生产中,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并且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任务。

例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制糖专业从2011级开始实行弹性学制,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采用一学年三学期制的教学模式,第一学年的三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是:基础素质能力课程模块和部分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的课程,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夯实基础;第二学年的三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夯实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第三学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二)校企深度合作深化实践体系的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以实践教学为主。与制糖企业共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校内建立生产性的实习实践基地,保证学生在校内也能像在企业一样实习操作,并且在场地、环境、企业文化等方面都与生产企业相对应;同时与企业协商在企业内建立“厂中校”,把课堂建到生产车间里,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同设计与实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和训练,校外(企业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双向互动,学生边学边做,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学”、“练”结合,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掌握生产的操作流程与技术。例如:在制糖企业开榨时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一起安排“三班倒”,工作中与企业的工人师傅一起工作,下班后,由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企业榨季招聘工人的困难,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三)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岗位群的要求,组织制糖专业教师、制糖企业专家、制糖行业协会技术专家组成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改革小组,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依据制糖专业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归纳出制糖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企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与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材注重职业技能的模块化和实践性实用,共同编写开发具有高职课程特色的教材。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了制糖工业分析、蔗汁清净生产技术、蔗糖结晶生产技术三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共同编写了《蔗汁清净生产技术》、《甘蔗糖厂综合利用》等专业核心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1]王亚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材开发分析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哲民,张麦秋.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4]王强,武振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作者简介】罗英极(1965- ),男,广西隆安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制糖工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责编 吴 筱)

上一篇:高职数学活动式教学研究 下一篇:五年制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