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初探

时间:2022-09-08 08:50:48

初一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初探

摘 要: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作者在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一学生普遍存在不能读、不想读、不会读、不善读、不愿读的现象。初一语文教师要正视这一现象,抓好课外阅读习惯培养。一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三要实施悦读计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初一学生 课外阅读 习惯培养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效实施语文教学活动,习惯衔接和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化感知能力的前提,是落实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因此,客观分析初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值得初一语文教师在教研中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培养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以讲授和学习经典教材为基本任务,按照教学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共识。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初一学生求知欲望强、潜力大,正处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黄金期,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阅读是古今中外文化传承和接受知识的基本手段。古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把阅读的要义表达十分明白。美国学者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认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在《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中提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二)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是教育部制定新课标突出强调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五种表达方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对课堂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化感知能力的前提,是落实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三)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中阶段,正处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阶段。

在这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一方面要引导初一学生完成有小学到初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为进入初中高年级阶段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更重要。

二、影响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

调查发现,初一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主要存在“五个不”(不能读,不想读,不会读,不善读,不愿读)的问题。不能读,是指学生客观上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不想读,是指学生主观上忽视课外阅读;不会读,是指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和运用何种方法阅读;不善读,是指学生缺乏明确目的和审美情趣的阅读;不愿读,是指在缺乏指导或者消极应付的情况下,抵制课外阅读。这“五个不”的问题,前后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甚至是一些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导致新课标的设定与实际教学存在反差。而弥合这个反差恰恰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所在。要培养学生良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搞清楚影响学生文课外阅读的原因。

(一)社会(家庭)的原因。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资讯传播方式多样化、网络交流群体化、以微博及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个性化、信息传播方式娱乐化,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方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初一学生更乐意接受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和资讯的方式。良莠不齐的信息来源、移动方便的阅读方式,挤占了传统书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家庭成员的文化结构和从业方式,决定了初中学生接纳课外阅读的方式。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家庭属于中低收入群体或低文化群体,学生家庭出身的特点和经济条件,使学生从小缺少课外阅读的正确熏陶,缺少阅读的基本条件。这是造成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训练的客观原因。

(二)学校(学生)的原因。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殊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整个教育环境来看,应试教育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家长、学生都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由于教育教学的特殊性,更多是灌输式教育教学,加上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难以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一些语文教师很少指导课外阅读。应试教育指挥棒,使小学间缺乏统一的阅读培训计划及其贯彻落实的刚性约束,导致在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三)语文教师自身的原因。

尽管语文新课标对课外阅读有指引性要求,但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态度和水平的差异性,使学生缺少连续性、规范化的系统训练,导致初一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到了初二、初三阶段,学业课程的增加,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调查交流发现,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阅读指导,更少有上过课外阅读课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激励机制,读多读少、读好读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缺位”、学生的“茫然”,导致无法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终无法圆满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新任务。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学建议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悦读计划,通过激发兴趣、传授方法、分步实施,在教学相长中使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坚持学校家长联动,营造阅读氛围。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功课是有帮助的。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在班级中,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发动每一个学生从家里拿来自己最喜欢看的书,由专人管理,并随时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物阅读,使阅读量得到充分保证。家庭是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阵地,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效果显著。

2.坚持课内课外互补,拓宽阅读范围。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在教学中,可以从所学课文入手,推荐作者的相关文章;从文体入手,介绍阅读类似文章;从“名著导读”入手,以此作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主线。组织辩论会、讨论会、朗诵会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与拓展。

3.坚持阅读写作并行,做到读写互动。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阅读收获更大。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提倡把书报杂志上的精彩片段记载下来,剪贴装订成册或做成资料卡片,以备日后查阅运用。这样既培养了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写作水平,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阅读活动本身也充满自由、快乐和成就感。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有选读法、精读法、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所谓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要及时检查督促。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都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推荐家”、“我是小评论家”、“我是小创作家”、“我是小编辑”……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作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方法。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方面,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

(三)实施悦读计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尊重学生对读物选择的主动权。在实施悦读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是教材的规定,或是权威专家的意见进行这项工作,而完全不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这样推荐给学生的书本一般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在选择读物的时候要摒弃教师的阅读偏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这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研究学生阅读心理、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在兼顾读物的丰富性、可读性的范围内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才是有意义的指导。

2.尊重学生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权。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是现代阅读的基本方式。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网络阅读,可以利用网络拓展语文课外阅读渠道,如创建校园网或建立电子阅览室进行浏览式阅读;开辟阅读与写作专栏,定期调查学生在网上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师生共同参与网上阅读材料整理评比;提供电子阅读软件、订阅免费电子杂志、推荐大型语文网站。这样就可以变文本面积的有限为网络空间的无限。

3.尊重学生对阅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反应、简单地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能动地参与、积极地创造的过程。在实施悦读计划时,要看到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性体验。当学生认真阅读了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是真实可喜的收获。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激发兴趣是前提,掌握方法是手段,养成习惯是目标。教师要尊重好、引导好、保护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用合理的悦读计划推进,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平.情感激趣: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新课程综合版,2010(6).

[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第二课堂,2000(7、8)合刊.

[3]陈兰芹.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2012(11).

[4]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5]管春华.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初探.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7)下半月刊.

[6]郭秀平.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新课程学习,2012(12).

[7]黄煜峰.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8]刘奎荣.要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之友,1999(3).

[9]卢世忠.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中学语文数学参考,2002(12).

本文属于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初中语文课程统整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12B077)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一篇:自主课堂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