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四步曲”

时间:2022-09-08 04:23:22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四步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43-01

“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标准》)在"问题解决"部分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2011新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师都能积极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前期笔者通过听课调研发现,很多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况:①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②一道数学题,学生在思考中明明思路很清楚,但题解到途中,就是解不出来;③一道数学题,涉及多个知识点,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在解决的过程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等等。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学知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仅局限于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去解决本节知识所涉及的书本习题或测试练习等,这样按部就班操作,导致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离,使学生正确学习的动机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维持,也不能有效地从深层次上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四点做法。

1.主动尝试,回顾整理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就六年级的数学知识来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和较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框架,同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学、群学中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感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并积极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中去。

2.比较归纳,优化方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的策略。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各异,在寻求方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面对众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无法区分出优劣,教师可安排对学、群学活动,让学生和同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中得到认识。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启发下得到认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认识,从而选择最佳方法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灵活运用,巩固加深

《标准》明确指出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凡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当堂检测,优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实施课堂检测,就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优化教学,才能使人人在数学上得到发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平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标准》中指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成长为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 下一篇: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