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追求重商主义”谬论批判

时间:2022-09-08 03:51:38

“中国追求重商主义”谬论批判

摘要: 通过运用统计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可证明中国的出口增长、贸易顺差增加和外汇储备扩张都不能说明中国在“追求重商主义”。实质上, 以消除贸易逆差为目标, 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才是真正的“新重商主义”。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

中图分类号: F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087- 06

收稿日期: 2006- 12- 20

作者简介: 李石凯,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近年来国外对“中国追求重商主义”的批评综述

自从1994 年的汇率、外贸、投资、金融等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均衡状况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首先,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进出口总额以年均接近20% 的速度增长, 2005年已突破1.4 万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排行榜上近几年连续实现多次跨越, 到2005 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服装、鞋帽、小家电、小五金等商品在全球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随处可见。第二, 贸易收支扭转了过去长期的逆差格局, 实现了持续的单边大规模贸易顺差, 1998 年以来的贸易盈余年均超过400 亿美元①。第三, 外汇储备快速扩张, 到2005 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存量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 1998 年以来年均增幅接近700 亿美元, 已经成为超过日本的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宏观经济外部均衡状况的改善引起了全球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对“中国奇迹( China Miracle) ”的解读五花八门, 当然占主流的是正面评价, 也不乏一些误解和曲解, 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谬论, 并由于这些误解、曲解和谬论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与冲突。最典型的而且还在甚嚣尘上的谬论认为“ 中国奇迹”缘起于中国追求并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这种声音在1997- 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便偶有出现, 有人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中国实施重商主义”。[1]进入21 世纪后, 对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指责在一些拥有对华贸易逆差的国家特别是美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William R. Hawkins 代表美国制造业集团利益, 连篇累牍著文抨击“中国实行重商主义”, 多次发出有煽动性的言论, 进而建议美国国会对中国强力施压。[2- 3]George J. Gilboy 用重商主义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4]Stephen Glain 认为中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亚洲重商主义的抬头。[5]实际上, 对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一直充斥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各种媒体和论坛。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是与自由贸易理论相悖的一种经济理论和实践, 重商主义者认为, 国家要富强, 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政府应积极干预进出口,增加国际收支盈余。简而言之, 重商主义就是政府主导的以追求对外贸易盈余为目标的理论和政策主张。重商主义政策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它的政策工具是出口鼓励和进口限制等贸易保护主义工具; 二是它的政策目标是贸易盈余。因此, 重商主义往往与“贸易保护主义”、“与邻为壑政策”是同义词。

仔细分析和观察, 支撑中国追求并实施“重商主义”论调的依据主要有三: 1. 中国拥有高速增长的出口; 2. 中国拥有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3. 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本文的主旨是利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官方公布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外汇储备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 通过一系列相对指标的计算, 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和外汇储备的变动状况和规律, 批驳“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谬论。

二、应该正确认识1998 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长

支撑近期国外“中国实施重商主义”谬论的第一大依据是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确实,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 出口总规模在大幅增长。1997 年,我国的出口额为1828 亿美元; 2005 年出口总额达到7620 亿美元; 1998- 2004 年, 年均增加的出口额达到724 亿美元, 年均增幅高达19.54% , 这在近几年全球贸易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确实引人瞩目。

然而, 仅仅根据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就断定“中国实施重商主义”毫无道理, 重商主义追求的应该是贸易盈余而不是出口规模。对中国近几年出口规模扩张的准确把握, 应该将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出口增长放到中国长期的出口增长历史中进行考察, 应该将中国的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更应该把中国的出口增长与中国经济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得出对中国出口增长性质及其经济含义的整体认识。

1. 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期的出口增长。自1978 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 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进出口的高速增长。1978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不足100 亿美元( 97.5 亿美元) , 1994 年突破1000 亿美元, 再到2005 年的7620亿美元, 一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整体而言, 从1978 到2005 年, 27 年间中国的出口增长了超过76倍, 年均增幅高达17% 。1998 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长并没有明显的加速, 实际上仅仅是从1978 年开始的中国长期出口增长惯性的延续, 对数尺度变动的曲线能够较好地描述变量相对水平变化的状况。图2 是按对数尺度绘制的1978- 2005 年中国出口额变动状况, 它形象地表明, 尽管中国出口的年增量现在比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要大得多, 但年增长速度却没有太大差异, 因为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几乎是按严格的线性趋势运行的。

2. 应该将中国的出口增长与进口增长结合起来分析。当然, 单纯根据一国的出口增长状况来判断它是否“实行重商主义”是片面的, 出口增长还应该与进口变动状况结合起来分析, 如果一国的出口增速慢于进口增速, 人们就没有理由认为该国实行了重商主义。1998 年以来, 在出口强劲增长的同时, 中国的进口也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事实上, 近几年中国进口的增幅在大多年份还远高于出口增幅, 大致保持了进、出口增幅的基本一致。

图3 表明, 1998- 2005 年, 有3 年( 2001 年、2002 年、2004 年) 中国的进口、出口增长几乎同步;有3 年( 1999 年、2000 年和2003 年) 中国的进口增长明显高于出口增长; 只有1998 年和2005 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高于进口增长, 而1998 年是东南亚经济出现异常波动的年份, 数据没有多少代表性。基本上, 只要中国的进出口加速增长, 进口增长的速度就高于出口增长的速度, 如1999 年、2000 年和2003 年中国的出口比上年显著增长, 进口增幅就高于甚至远高于出口增幅, 而在中国出口减速增长的年份( 如2000 年、2004 年) , 进口增幅也会大致等于出口增幅。整体而言, 中国的进口增长要快于出口增长, 与进出口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更高的进口增幅, 这绝对不是实施重商主义会出现的现象。因此, 中国进口与出口的变动不支持“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说法。

3. 应该将中国的出口增长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分析。1998 年以来,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外贸开放度的提高尤其显著。用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衡量的中国外贸开放度近几年一直快速提高, 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全球贸易大国。

对比表1 的中国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出口依存度, 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基本事实: 一是依存度扩张迅速, 2005 年的三种依存度水平都接近1998 年的两倍; 二是依存度高, 超过60% 的进出口依存度是美国和日本同类数据的3 倍以上; 三是进口依存度的上升快于出口依存度的上升, 进口依存度的增长超过一倍而出口依存度的增长不到一倍。全球各国从中国对外开放中获得的利益有目共睹, 没有理由指责中国出口的增长。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总署的有关数据综合整理并计算。2005 年按照2005 年简单月平均汇率8.1816 折算。

三、应该准确把握1998 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

1998 年以来, 中国的贸易收支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直延续了从1994 年开始的贸易顺差格局, 从绝对数量而言, 还保持在较大规模, 这也成为国外“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有力证据”。

确实, 近10 年来中国的贸易收支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1994 年实现54 亿美元顺差开始起算, 到2005 年已经连续12 年实现顺差, 1998- 2005 年, 中国年均实现的贸易顺差接近500 亿美元, 而且顺差趋势还在继续。有理由相信, 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 中国的贸易收支仍然会出现一定规模的顺差。

但是, 中国1998 年以来的贸易顺差不能证明“中国实施重商主义”。要准确把握中国贸易顺差的经济含义, 就应该结合中国贸易收支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的现实状况来分析中国的贸易顺差。

1. 应该从中国贸易收支变动的历史来看待1998 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贸易收支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加以考察, 1949- 1978 年属于第一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贸易规模小, 由此产生的顺差和逆差也在非常小的规模上( 通常只有几亿美元) 呈周期性变化, 从整体来看, 顺差年份与逆差年份大致相等, 顺差规模与逆差规模也大致相等, 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属于“停滞性均衡”; 1978- 1994 年是第二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随着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贸易收支出现较长时期、较大规模的逆差, 虽然偶有顺差年份出现, 但远不如逆差年份多, 且顺差规模小,不足以冲抵逆差, 整体上累积了大量的逆差, 属于“增长性逆差”; 1994 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主要特征是对外贸易保持了前期的高速增长态势, 但与此相伴随的贸易收支却呈现单边持续的规模较大的顺差, 形成了连续10 多年的增长性顺差。因此, 从中国贸易收支的长期历史来考察, 近10 来年的顺差完全可以理解成中国“贸易收支循环”的正常状况, 也可以理解成对过去10 多年的逆差形成的贸易收支“缺口”的弥补,没有理由拿它大做文章。

2. 应该从1998 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 进出口总额比率变动来分析中国贸易顺差问题。1998 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规模扩张了4 倍有余, 而除了2005年以外, 其它年份中国的贸易顺差都在300- 500 亿美元之间徘徊。因此, 如果考虑到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扩张, 将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额结合起来考察, 则中国的贸易顺差相对规模大多数年份在快速下降, 2004 年的数据不及1998 年的四分之一, 即使是2005 年有大幅回升, 也只有1998 年的二分之一。如果中国“实施重商主义”, 贸易顺差/ 进出口比率就应该上升, 或至少维持在某一个固定水平, 而不应该是长期而且快速的下降。因此, 以贸易顺差/ 进出口比率测度的相对贸易顺差不能说明中国在“实施重商主义”。

再将中国贸易顺差/ 进出口比例指标与进出口总规模的变动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 只要中国的贸易总量加速增长, 贸易顺差/ 进出口比例指标就会缩小, 反之就会扩大, 这就至少能够部分解释2005 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为什么会大幅增加, 因为2004 年中国的进出口比上年增长35.7% , 而2005 年的增幅大幅回落了12 个百分点, 增长率为23.2%。

3. 要联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中国的贸易顺差。1998 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 将贸易顺差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结合起来, 分析中国贸易的发展变化比单纯分析绝对贸易顺差更具有经济意义, 也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中国贸易顺差变动的大背景。

资料来源: GDP(1)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GDP( 2) 和贸易顺差/GDP 比率由本文作者计算得出。

表3 中我们先将中国的以人民币计值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USD/CHN 汇率核算成与贸易顺差计值货币一致的以美元计值的国内生产总值, 然后计算出各年的贸易顺差/GDP 比率。从贸易顺差/GDP 比率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 1998 年以来, 中国的相对贸易顺差实际上正经历一个轮回; 1998- 2001 年是持续的下

降; 在2002 年后有些回升, 但即使是2005 年, 也仍然低于1998 年的水平。结合中国实际GDP 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 一般而言, 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相对贸易顺差就会下降, 而中国经济增长一旦减速,中国的相对贸易顺差/GDP 比率才会提高。当然, 中国贸易顺差/GDP 比率的变动规律也不支持“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论调。

四、应该客观分析1998 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学家广泛讨论的热点, 也成为国际上指责“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主要借口。确实,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7 年和1998 年的不足1500 亿美元增长到2005 年的超过8000亿美元, 年均净增超过700 亿美元( 见图5) , 年均增幅达到23.94% , 增长速度太快, 其规模已经超过传统理论上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范畴, 值得研究分析。事实上, 中国政府和外汇管理部门也正在通过进一步开放经常项目、降低对外投资门槛和放宽外汇储备运用途径等措施来处理外汇储备过多问题。

但是, 中国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与“重商主义政策”没有关系, 因为贸易顺差在中国外汇储备形成中的作用在大幅度且持续地下降。大家知道, 一国的外汇储备增量来源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在特殊情况下, 误差与遗漏项目对储备项目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过去, 由于资本项目初期逆差,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本依靠贸易盈余, 但近几年, 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出现了“双顺差”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实现顺差, 因此, 外汇储备的形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贸易顺差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在急剧收缩。因此, 不能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断定“中国实施重商主义”。

表4 是来源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些相关数据, 尽管由于没有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所有项目,表内的数据没有恒等关系, 但我们应该仍然能够从中发现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汇储备增量的主要因素。2000 年以前, 中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没有形成储备, 因为它绝大部分都被资本项目和误差与遗漏项目“吞噬”了。2001 年以后, 情况发展了巨大变化,因为资本项目与贸易项目实现了同样规模的盈余, 再往后, 就连误差与遗漏项目也是巨大的“盈余”, 除了资本项目盈余远大于贸易盈余, 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盈余也能够达到200~300 亿美元。作为分析指标, 表4中最后一行即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增量比率也许更有说服力。如果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话, 这一指标值应该成上升趋势, 至少应该稳定在某一较高水平。如果这一比例成持续下降趋势, 一是能够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二是能够说明中国没有实施以追求贸易盈余为目标的重商主义。事实上,中国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增量比率从1998 年的4660%急剧下降到2005 年的不足50% , 本身就是对“中国追求重商主义”的有力驳斥。

2004 年的数据是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有代表性的数据, 当年贸易顺差590 亿美元, 是一个较大的数字, 但即使全部转换成外汇储备, 也不过是当年新增外汇储备的29% , 更多的外汇储备来自于资本帐户盈余。这里又有两部分, 一是当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 2004 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3664 家,比上年增长6.29%; 合同外资金额1534.79 亿美元, 同比增长33.38%;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6.30 亿美元, 同比增长13.32%。二是当年新增的外债即债务性储备,2004 年底, 中国外债余额达到2286 亿美元, 比2003年增加350 亿美元。其中, 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242 亿美元, 当年增加76 亿美元; 短期外债余额1043 亿美元, 当年新增274 亿美元。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 误差与遗漏项目下体现的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的外汇也高达270 亿美元, 差不多等于贸易盈余的一半。因此,中国近几年外汇储备的增长与贸易顺差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

五、结语: “新重商主义”是行不通的

中国出口的增长、贸易顺差的持续和外汇储备的扩张是支撑国外“中国实施重商主义”谬论的三大支柱, 本文通过一系列相对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逐一进行了批评与驳斥, 数据表明, 中国没有实施政府主导的以追求贸易盈余为目的的重商主义。( 1) 中国的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 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的差异在不断收缩, 中国的出口增长不能证明“中国实施重商主义”。( 2) 以贸易顺差/ 进出口总额和贸易顺差/GDP 比率都存在还在继续的下降趋势, 而且中国的进出口和GDP 增长越快, 相对贸易顺差就越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能证明“中国实施重商主义”。( 3)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贸易顺差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 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量主要来自与贸易无关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甚至误差与遗漏项目,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不能证明“中国实施重商主义”。

国外对“中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对华贸易逆差国。为了追求贸易平衡, 不惜寻找各种没有根据的理由攻击他国“实施重商主义”, 甚至建议政府利用贸易保护或贸易制裁措施打压自由贸易, 本身就是十足的重商主义思维, 是一种“ 新重商主义( New Mercantilism) ”。[6- 7]用重商主义反“重商主义”, 只能使本来子虚乌有的重商主义成为现实, 从而加重全球的重商主义, 阻碍全球自由贸易, 减少全球贸易规模, 降低全球贸易福利。

实际上, 对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数据稍加分析, 要得出中国没有实施重商主义的结论非常简单容易。国外一些分析家之所以要拿“中国实施重商主义”大做文章, 主要原因在于, 有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为了维护其代表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 另外一些人则干脆敌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是“中国”的又一个翻版, 其政治动机多于经济目的, 这一点连国外一些持公正立场的学者和分析家也早已觉察, 并提出过强烈的批评。Bruce Bartlett 就美国许多分析家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而指责“中国实施重商主义”作出过明确的回应, 他认为: 美国从对华贸易逆差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对美国而言是“可喜的逆差( Desirable Deficits) ”。[8]Steve H. Hanke 针对美国国内日益浓厚的以平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出发点而要求政府对中国的对美出口进行限制和制裁的

重商主义思维和行动, 建议美国政府“ 停止重商主义”。[9]

当然,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确实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但这些方面与重商主义无关。值得反思的问题主要包括: ( 1) 年均20% 的进出口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 2) 分别超过30% 的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高达70% 的进出口依存度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过分外向, 并且因为过分外向而显得脆弱?( 3) 中国的相对贸易顺差在快速收缩, 我们为一个没有贸易顺差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没有做好准备? 如果没有, 又应该作些什么准备? ( 4) 应该怎样评估净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没有被高估? 怎样解释高经济增长下的相对贸易顺差下降? ( 5) 外汇储备肯定不是坏事情, 但应该怎样平衡高外汇储备与由高外汇储备引起的来自外部的压力?怎样用最低的成本缓解目前由外汇储备带来的压力?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 由于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暂列至此。

注释:

① 进出口和贸易收支差额有两大统计口径: 一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口径, 数据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 二是海关统计口径,数据由商务部或海关总署公布。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口径是进、出口都按FOB 价格统计而海关统计口径的出口按FOB 价格但进口则按CIF 价格统计, 所以存在差异。本文尽可能选择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口径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Sunit S, Bhalla. Chinese Mercantilism: Currency Wars AndHow the East Was Lost? Oxusreserch, July25, 1998.

[2] William R. Hawkins. Slow Boat to China, Current CurrencyRealitis, August 27, 2003.

[3] William R. Hawkins. Congress Must Accelerate Pressure OnChina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Alert, Nomber 05, 2003.

[4] William R. Hawkins . China Pursues Manifest DestinyThrough Mercantilism And Imperialism, American Economic Alert,Februry 03, 2005.

[5] Stephen Glain. The Almighty Yuan: Beijing Inspires A NewMercantilism, Newsweek International, June 10, 2002.

[6] Alan Revnolds . Deficits, Interest Rate And the Fed, TheWashingtonTimes, July 4, 2004.

[7] Steve H. Hanke. Stop Mercantilism, Forbes, June 20, 2005.

[8] Bruce Bartlett . Mercantilism And Protectionism: Don’ tAbout Trade Deficits, Capitalism Magazine, November 12, 2003.

[9] Bruce Bartlett. Desirable Deficits: The Mercantilist Is Wrongabout US- China Trade, National Review, November 05, 2003.

责任编校: 一诺

Cr iticism on the View of “China Pur sues Mer cantilism”

LI Shi- ka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0)Abstract: By statistical and logical analysis, t his article confirms that the growth of China’ s export, thelarge- scale of China’s trade surplus and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can not testify the viewof “China pursues mercantilism”. In effect, it is a “new mercantilism” to attempt to clear up trade deficits andexercise trade protectionism.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rade surplus; Mercantilism; New mercantilism

上一篇:中国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下一篇:动物福利壁垒――我国畜牧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