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的愚民思想特点

时间:2022-09-08 01:45:57

老子、孔子的愚民思想特点

摘 要:通过对老子、孔子的学说分析来论述其愚民思想特点。当前,无论是出于对民族性的剖析,或是出于对历史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研究为政治国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老子;孔子;愚民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27-03

一、老子的愚民思想:无知是达到自然朴质境界的重要环节

老子主张的最美好境界是自然朴质的,一切按照自然循环的规律进行,一切人都应该无欲无求。所以老子的愚民特点是:希望通过愚民来达到道家的理想自然质朴境界,因为无知是达到道家理想境界无欲无为的重要环节。所以无知在老子的《道德经》曾被提到过,而且还被看作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来看,笔者认为他主张人们无欲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人是由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组成的,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复杂脑结构和进化所带来的高级智慧。人只要有思想就会有欲望和对外界感知的想法,除非人精神破灭,否则人永远活在追求之中,世界充斥着一切让人们想要得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彻底无欲无知的人是无法找到的。既然无欲是不可能的,那么老子提倡的“无知”理念就没有其稳固的根基,而这种让民“无知”的做法实际是帮统治者走向了强大的专制集权道路。

(一)老子的愚民特点

老子提出的愚民思想分成两部分:第一是让人民无知,无知的人才能更利于管理。第二是让统治者做到无欲,无欲才能让统治者成为治理民众的圣人。

1.民无知

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曾提到过“愚民”,老子认为统治者如果想治理好国家,必须让百姓无知。为此他提出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1]312这种说法是“‘古之善为道者’所采用的一种安民之策。”[2]51老子之所以主张这样做的原因是“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1]老子通过提倡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以让民无知无欲的角度来达到理想的社会实践。让人无知,通过无知达到社会安定。根据老子的主张,百姓只要无知以后才能凝心静气,与世无争,达到朴质正常的自然状态。只要百姓都无知,自然就不会有动乱,国家就会稳定。《道德经》里提到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1]71如此,按照道的规律发展才能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357的理想景象。否则人就会因为欲望和智慧而相互争夺,明争暗斗,天地之间永远存在着动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这种理想景象。其著作中同样有所提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治民的手段,第一是通过让人民强骨实腹弱志来达到无知,通过这样让百姓顺从。第二是通过不尚贤、不贵、不见可欲等一系列手段来治理国家和教化社会风气。通过这几种手段达到最后的无知。这是老子的教民无知思想的第一部分。但是老子过于看重通过无知来达到道家的理想化社会,忽略了人作为生命的欲望和其他存在价值,如果真的“不尚贤、不贵”等理想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都不可能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通过这种思想来治理天下,只能使统治者的权力无限加大不受控制,而民越来越归顺。

2.君无欲

老子认为使民无知的过程中,统治者也应该做到无欲,老子觉得统治者应该是圣人的化身,是一国之表率,君王无欲万民才能效仿,成为道德楷模。老子思想中的理想国君应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84这里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希望:统治者应该无欲,但是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

老子所主张的这种无欲无知无求的状态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构想,但无法实现。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陈鼓应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无为政治的乌托邦情境的幻构”。[1]288以这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来要求统治者去无为无欲,让统治者在各国最高权力的顶峰实现自我修正,在没有任何可以制约王者权力的条件下,这种说法无疑是无力的。老子的政治理想化提倡,在王可以无限行使权力的时代中,只有美好的希望而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是这却导致王不但可以肆意妄为,而且还可以通过老子的思想说教让人无知,让禁止认知和使民无知这种行为有了道德依据,更好地驾驭社会。从这方面来讲,毫无疑问老子思想非但没有带来“道”,反而加重了其学说的负面影响。

二、孔子的愚民思想:礼制的最好随行品

孔子的愚民学说也许是时至今日在学术界有关于孔子问题展开讨论的最为复杂的话题之一,因为这个问题决定了孔子思想中对民的看法和治民理论,关系到他对民和君之间关系的思想走向。就孔子的这一理论学术界几乎分成了孔子愚民和孔子明民两种学术观点。认为孔子愚民的学者代表有中国语言学家杨伯峻,而不同意其观点的代表有商国君。就两种观点看来,其产生分歧的地方来源于标点。前者主张孔子有愚民思想,其原因在于孔子说过的话里有过这样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泰伯》中。杨伯峻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3]81杨伯峻的解释十分明显地说出了孔子的愚民说法。而商国君则认为这种断句是不对的,应该说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对这句话的翻译是“当民众懂得如何去做,并有能力去做时,就应该让他们去做;当民众不知道如何去做及没有能力去做时,就要采取适当措施并教诲他们如何去做。”[4]169

(一)孔子的愚民特点

有关于这两派的观点和代表人物有很多,这里只举出两例代表性言论,其余不全列出来。以笔者观点看来,更倾向于前者的说法,即杨伯峻对孔子的解释,孔子的学说中有愚民理论存在,而且这种愚民学说在有关孔子的思想和著作中多有联系和证明。这种愚民学说是孔子主张的礼制并行其他方面而来的产物。

1.礼制与仁的结合

先说礼制等级对愚民学说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孔子不应该有愚民思想,因为其宣扬仁。从这种观点看来,整个学说都是围绕着“仁”等道德角度出发的,从仁的道德观来看孔子的愚民论是不会有的。但是,就是这种仁的思想包括愚民,让愚民学说有了立足之地,因为孔子的愚民思想与仁并不发生冲突,是孔子用礼把仁联系在一起。他曾经在书中提到礼和仁的关系时用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81中国历史学家李泽厚就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5]10礼和仁分不开,相互关联。那么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一种说法:如果不遵守孔子所说的“礼”那就是不仁。众所周知,孔子的礼是指过去的礼制,就是周礼。这种礼制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君、臣、父、子各有其职,国君、诸侯、百姓等所有的人都按照等级来行事,如果有人跨越这种等级去行事就是“僭越”,是一种大不道的行为。孔子是提倡严格遵守这种礼的代表人物,因为孔子和他的高徒颜渊对话时曾说过这样的话: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123很明显这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在固定等级范围内行动,不要越俎代庖,否则就是不守礼制的,就是不仁。如果是礼制范围以外的,连看和听都不行,孔子将礼制上升到仁的角度去说教,让礼显得更有可行性。如果真的是这样,人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去行动,很多客观中的认知都无法获取,这是典型的使民不知的做法,是愚民的有利条件。

2.礼制与君权的结合

在礼制下臣民则要尽守礼制,任何臣民都不能有非分想法,即臣民要“忠”。“君子思不出其位”[5]155才是最合理的,是君子的做法。在这种礼制下君王是全国最高的礼制捍卫者,所以孔子宣传的是一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5]174的礼制,这也是王道最典型的一面“先王之道,斯为美。”[5]8孔子认为王道中“礼”是最好的。在这种礼制下,君王是最高的权力掌握者,所以一切政事都是君王说了算,“政不在大夫”、“庶人不议”[5]174等都是孔子的思想。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者可以用礼制来约束臣民,还能让统治者的权力能够借助礼制无限扩大,而没有能约束君王的东西。按照张分田的说法就是:“孔子显然主张将决策权托付给无须民选的天子。”[6]134而这一切则非常符合孔子的想法。按照《论语》中的说法就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6]158通过这句话知道孔子的想法就是用礼去约束民,只要统治者按照礼制行事,则天下万民不会有任何越级行为,而愚民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这种礼制就成为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思想的立足点。所以每当有越级的行为时,孔子都会无法忍受,因为这种越级是对礼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对鲁国季氏的说法:“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6]23可见其等级森严性。

3.礼制与孝悌的结合

孝悌的内容与愚民学说紧密相连。孔子的孝悌是等级制下“君臣父子”,是一种理想的“入则孝,出则悌”[6]4的社会理象。孔子认为只有遵守了这种孝悌等级关系才能让社会稳定,相安无事,百姓不会造反。“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6]21这句话是孔子认为的忠臣孝子之类的人,是孝悌的好处。只要是孝悌之人,就不会作乱,因为孝悌之人懂得忠君事父,永远为其服务,不会有任何别的想法。孔子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道,可谓孝矣。”[3]7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孔子的心中孝子是什么样。孝就是不要有任何自我的想法,遵守着一脉相承的孝道才是孝子。当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时,孔子做了最经典的总结:“无违。”两个字概括了孝的最大特征。然后孔子又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13不要有任何希望改变和突破,一切都要按照礼制去办,这就是最好的孝道。如果教化人民都这样去做,墨守成规地遵守一切等级和礼制就是孝,这种孝就会成为禁锢人行动和思维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种阻止社会进步的方法。这种孝道确实就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而且这也正是孔子愚民学说的一部分。中国历史学家刘泽华就认为:“孝道的主旨是儿女对父母的服从,而这种服从以盲从为前提。由此可以看到,儒家正是在最富于人情的关系中,巧妙地取消了人的独立性。”[7]20

4.礼制与教育的结合

此外,有的人说到孔子的教育,认为孔子不会愚民。但是笔者认为孔子对学的主张中并非都是指学文,而是将其提倡的等级思想同样放在学的范围中,所以孔子的教育中同样带有愚民的色彩。“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7]5从这句话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学的范围内包括了事君、事父母等内容,而这些是被看作比学文还要重要的东西。当人们学到了或者做到了有关孔子的孝悌、礼制等思想就是学文了,而且还胜过学文。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愚民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张宇成.“愚民”与“明民”:先秦诸子的两种安民思想[J].新学术,2007(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商国君.先秦儒家仁学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张分田.儒家愚民思想的经典依据――略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之争[J].人文杂志,2009(6).

[7]刘泽华.王权主义与思想和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墨菲的竞争性多元主义民主观及其现实性探讨 下一篇:军队情商的构成与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