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与影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8 12:23:43

浅谈光与影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室内设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作为建筑的延续与深化,它和人们的生活、休息、工作、娱乐息息相关,它被人们赋有建筑设计灵魂的所在,而光又是室内空间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叙述了光与影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利用光与影对室内空间产生的一定作用来论证光与影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光与影;室内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3-01

光环境的设计不仅能揭示空间的特点,还能够改变空间的感受。光对空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光的明暗、色彩和形状来表现。光是感知艺术的灵魂。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光装饰环境,光与影编织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焦点,反之则带来不愉悦。

一、光与影表现丰富情感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光与影表现情感、性格的特点、表现室内的气氛。如光照度强,表现了明快、热烈、激情等性格,而光照度弱时,则表现出沉闷、阴暗、神秘感等。在室内设计中光的构成效果,首先应确定表现何种气氛然后选择相应“光”。另外在室内设计中的其他因素,如色彩、材质、造型,都受光的条件的制约,必须先运用光的条件,而后表现它的个性。光的照射赋予结构清晰形象的同时,又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一种更为动人的方式演绎出来。采用不同的光的照射方式,形成不同的室内艺术效果。此外,在室内设计中选用镜面反射室内的物象,或是借以虚拟空间,扩大空间感,或是利用经营后的反射面达到预期的艺术画面,美化空间。阳光不但培养人的心灵,它还能赋予建筑以灵魂。光以不同的方式穿过建筑的表皮进入内部空间,自然光在被建筑改变的同时,也以自身独特的语言塑造了空间的性格,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气氛。

没有光线的照射,空间将湮没在一片寂静的黑暗之中。光的到达将空间展示在我们面前,同时还对空间进行了二次创造和再组织。光与影使空间产生变化、形成一种不确定的状态。通过对光与影环境的设计,人们创造出生动饱满、丰富多彩的空间形象。

二、光与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感受自然所赋予建筑空间的独特感受。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这样自然采光就会充分发挥特点,使整个空间融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中。

三、如何处理室内采光

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光是有情感的,它产生天人合一的领域,将人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他可以创造一种形,这种形是用一般造型手段无法获得的。”他在一九六六年设计的克拜尔博物馆,选择了螺旋线作为剖面的形式,这样有利于降低空间高度并提高采光的均匀度。

良好的采光设计也并非意味着大片的玻璃窗,而是恰当的布置方式,即恰当的数量与质量。影响采光设计的应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慢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同时,采光控制也是应该考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室内过分的照度,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和层次。

四、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汇聚国际建筑大师手笔的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楼以及新国际机场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响亮名字,都有足以跨时代而依然焕发异彩的魅力,其建筑师的名字也足以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诺曼·福斯特,来自英国的建筑大师,数十年来杰作无数,对光与影的合理使用是设计的重点,它既是对建筑使用者产生影响的重要元素,也是降低能源消耗和节省资金的有效手段。福斯特的很多建筑作品都是考虑到未来的社会变革的产物,因而建成之后都会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贝聿明设计在香山饭店的室内空间中,从中庭到楼梯间,四处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于阳光运用的功力。由此可见阳光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设计应用是舒适生活设计的前提,更是其高层次的设计与表现。

室内空间的设计不仅是光的设计,更要留心影的设计,光与影是塑造形状与空间的不可分离的要素。光与影是一种语言,向我们述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 光与影是隐形的软件,控制着城市和建筑的功能运作及形象和色彩的演现; 光与影是设计工具,也是建筑材料,建筑师可以用它编绘理想,展示才华。还有人说 “光是建筑的第四维空间”, 光与影是建筑的三维创作之外的另一个广阔天地。光与影环境的设计绝不应当局限于满足照明标准这个水平上。它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设计师都应主动地了解光、体察光、运用光,积极参与光环境的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完成,全过程的把光与影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为建筑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陈琏年.色彩构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上一篇:学校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下一篇:浅谈装饰材料的文化表现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