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时间:2022-09-08 12:10:21

摘 要:在研探讨人们的幸福感时,研究其影响因素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从先驱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影响因素分为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外源性因素和人格、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内源因素。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我们了解到之前的研究没有根据外源性因素研究预测个体的幸福,而一些内源性因素对个体幸福的影响却有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它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启示,人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即使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与不幸,幸福也会不会离去。

关键词:幸福感;外源因素;内源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04-02

一、影响幸福感的外源性因素

1、遗传因素 很多研究显示,幸福感具有生理遗传的基础,其中最成功的发现之一就是双生子研究实验。研究中,Tellegen A。, Lykken D。 T, Thomas J。等人发现: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的两个同卵双胞胎的幸福感水平程度比生活在同一家庭的两个异卵双胞胎上午幸福感水平程度要高得多,研究还计算出遗传所产生的变异量。

动力平衡模型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平衡幸福感水平,这个水平是由遗传因素中的气质所决定。外部事件对这个平衡幸福感水平可能会有三个方面的影响:提高幸福感水平,降低幸福感水平或者保持幸福感水平不变。当幸福感水平提高或者降低时,人们就会感到高兴和失落,只是暂时的离开了这一平衡,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会回到这个平衡水平的幸福感。例如,获得奖励会让人们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渐渐的适应之后就会回到原来的平衡水平,最终,获得奖励对各自的幸福感不产生影响。

2、文化因素 文化是社会成员从社会中学习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支配特定群体行为的规范或规则。幸福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会出现跨文化的研究。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幸福感具有文化差异性,个体自我构建的幸福感本质因文化而不同。迪纳和福基塔研究了很多与幸福感有关的跨文化因素,分析了不同国家的幸福感指数不同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差异。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人们的自信程度与幸福感紧密相连,但是在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国家中这种联系更加强烈。幸福与财富、朋友以及家庭满意度之间的联系因国家不同而异。虽然很多学者对幸福感的文化差异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旧没有得出某种文化一定可以决定个体幸福指数的高低。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气氛对于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婚姻质量上,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一项重要的因素。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中,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父母的婚姻状况、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上学阶段子女的影响状况。大学生整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成正比;与父母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偏爱等因子成反比。如果家庭气氛活跃、愉快,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能够相互关心,子女的幸福感就强。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自律性以及紧张性对个体幸福感具有普遍的预测能力,说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个性的独立积极性以及紧张程度对子女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体会到的正性情感就多,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就越强,总体幸福感就高。相反,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则幸福感就较低。

4、经济因素 经济情况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还没有确定性的答案。有些学者认为经济收入和幸福感呈正比,在同一国家,经济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加幸福。瑞夫、辛格等人支持这一观点,他们通过运用幸福感测验得出: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在对财富和幸福感的早期研究中发现,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比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更加幸福,同时,他们还发现收入在经济困难时期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一旦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我国的很多学者认为金钱并不能预见个人的幸福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对收入分配机制进行了调整,既推动了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公平性问题,如果收入分配合理,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虽然收入分配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收入分配又存在着不同的主观感受,当这种主观感受的差异变大时,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就会变低。

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还应该从对不同群体的的视角进行研究。例如,我国学者对农村高龄老人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经济因素对老人的幸福感影响很大。但是在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研究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经济收入,所以用他们父母的经济收入作为衡量,结果发现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的幸福感低于家庭收入高的大学生。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这就是最终的结论,学者佟月华的研究显示,有些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总体的平均值。因此,经济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可能因为某些中介因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5、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指由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实际提供的支持性支援之间的关系。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群体的需要时,通常可以获得社会支持,此时群体会对个体加以赞许和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和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得到群体的社会支持。所以,社会支持对于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社会支持既能提供物质、信息方面的帮助,又能增强人们的快乐感,归属感并提高自信心,当人们面对面临挫折和困难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增加健康的行为,从而增加人们的正面情感并抑制负面情感,阻止幸福感的降低。

学者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还把社会支持进行了分类。有些学者把它分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有些学者把它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这三个维度;有些学者还把社会支持看做一个整体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却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家庭系统和同辈系统是中国大学生获得支持的重要来源。他们从家人、朋友获得的支持越多,就会更加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其幸福感也就越高。

二、影响幸福感的内源性因素

1、人格因素 学者们认为,人格因素是幸福感最好的、最有力、最可靠的预测指标。但是在“具有怎样人格特质的人更能感到幸福”、“人格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幸福感”这些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外向的人能更多的体会到快乐和喜悦,而内向的人更多地体会到的是不快乐。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质有关的变量,具有成熟型性格的人往往用适当的方式解决和处理生活中所带来的压力。

迪纳的研究显示,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幸福感的两个变量。与幸福感相关的一个人格因素就是乐观,乐观理论认为个人对未来的理想和看法通常会影响其生存环境的状况,进而影响幸福感。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还涉及到文化因素。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幸福感的联系不是很大,这意味着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文化中,很高的自尊感并不一定会有很强的幸福感。因此,人格因素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是以文化为载体的。

2、自我效能感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变量是自我效能感。研究显示,当个体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就会感到幸福,追求目标的效能感对于幸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目标和理想追求的回避以及较少的自我发展规划的个体体会到的幸福感也不多。如果个体主动设置目标和规划发展,就会有很强的自信,也就可以更好地预测到个体的幸福体验,这说明了个体的目标和理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国内的学者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具有不同自我效能的学生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幸福感要高于地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幸福感。因为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通常会有很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会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这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通常把成功看做自身努力的结果,把失败看做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外部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这种归因方式会提高个体的能力和动机,增强正面的情绪体验,降低负面情绪,也就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3、应对方式因素 当人们面临一件事心理紧张时,通常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应对。“应对”是当个体感到困难时,设法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是试图解决或者控制心理紧张的过程,因此,应对方式被认为是个体对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

应对过程与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一个很活跃的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呈正比,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之间呈反比。作为一个带有中介性质的变量,应对方式对幸福感具有调节作用。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的学生,幸福感较高,这是因为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得到社会的支持,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体验到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此外,通过分析应对策略,也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的幸福感受,越多的使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类应对方式,越能感受到幸福。反之,经常地使用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感受到的幸福便低。

参考文献

[1] 胡杰,姬天舒,冯凤莲.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10期(1),16-17页.

[2] 孙凤. 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科学出版社, 2008版.

[3] 石林. 社会心理学 华文出版社.2005版.

[4] 郑雪,王玲,丘林.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2003 2期.

[5] 李跃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版.

[6] 石林,社会心理学,华文出版社,2005版.

上一篇:仿真软件在汽车维修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关于小学生减负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