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医疗救助差异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8 11:50:57

中国城乡医疗救助差异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政部、中国卫生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的有关数据资料,描述了中国城乡医疗救助中救助人数、医疗支出、政策法规存在的差异,分析发现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较窄,城镇人均医疗救助额明显高于农村,国家财政对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支持不足等,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扩大城乡医疗救助服务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建议,希望有利于促进城乡医疗救助的完善。

关键词:城乡;医疗救助;差异;财政收入

1.城乡医疗救助的现状

1.1城乡医疗救助人次数不断增加

从2003年开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5年开始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我国的医疗救助发展迅速,分别在2006年覆盖所有农村,在2008年覆盖所有城市。在短短数年之间,医疗救助人次数屡创新高,到2010年城乡医疗救助总人

中国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年均增加824.6万人次,2010年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数从2010年比2004年增长了7.5倍。可见,短短几年间城乡医疗救助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从绝对数上来看,农村得到医疗救助的人次数远大于城市;但是从增速上来看,城市医疗救助人次数的增速几乎是农村的2倍。

1.2城乡医疗救助支出稳步增长

医疗救助制度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其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对此也相当重视,从2004年以来的医疗救助支出可以看出。有统计数据可知,城乡医疗救助支出从2004年到2010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且是稳步增长。上节已提到城市医疗救助始建于2005年,自然对其相关数据的统计最早始于2005年,为3.2亿元,到2010年达到65.6亿元,年均增加23.17元,2010年比2005年增长20.5倍;农村医疗救助支出2004年为4.43亿元,到2010年已达到86.4亿元,年均增加34.68亿元,2010年比2004年增长19.50倍。从医疗救助资金数量的投入增长上看,国家对医疗救助的重视可见一斑。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城市医疗支出低于农村,但是其投入增速高于农村,救助人数更是远低于农村;即使从量上比较,城乡医疗支出之比也从最

1.3医疗救助支出增速低于财政收入增速

从2003年在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开始,国家对城乡医疗救助的投入保持着增长态势,城乡医疗救助支出都持续增长,而且从比率上看,明显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城、乡医疗救助支出年均增速以及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82.96%、64.07%以及21.06%,可见城乡医疗救助支出年均增速亦远高于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这无不体现了国家对医疗救助的重视与支持,也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1.4城乡人均医疗救助增长不一

由图1可知,人均医疗救助额每年不同,时高时低,且从总趋势看并不像医疗救助人次数以及医疗救助支出那样明显的持续增长势头。城市人均医疗救助额在2005年为278.5元,之后反复不定,2008年最高为483.5元,2010年已从2009年的273.5元增长到407.2元,总体上看年人均救助额为367.2元;农村与医疗救助始于2004年,当年人均救助额为69.1元,之后的六年间几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即使如此,到2010年年人均救助额也刚达到171元,总体上看年人均救助额为105.6元。

2006到2010年间城镇人均医疗救助额年增长率分别为55.83%、-24.75%、48.04%、-43.43%和48.88%,表面上是忽高忽低,大起大落,实际总体上保持了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16.91%。2004到2010年间农村医疗救助额年增长率分别为32.13%、-7.89%、15.34%、-5.98%、47.92%和27.13%,相对城镇的年增长率波动较小,说明人均救助额相对稳定,但水平较低;总体上看农村医疗救助也保持了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18.11%。

2.城乡医疗救助差异分析

2.1医疗救助面农村相对大于城镇

从上文可知,2010城镇医疗救助人次数比2005年增长了14倍,远高于农村7.5倍的增速。由图2可知,2009年城镇人口比2004年增长了1.15倍,年均增长1317.17万人,年增长率为2.8%,而接近同期医疗救助人数年均增长137.4万人,几乎是增加的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2009年农村人口比2004年减少了5.83%,年均减少736.17万人,年减少比例为0.02%,而接近同期年均医疗救助人次数为2852.67万人次。城乡人口总数的一增一减,救助人次数的持续增加,显示了城乡医疗救助的差异性。

利用图2中城乡人口数据以及之前的城乡救助人数数据计算可得2005到2009年间城镇医疗救助人次数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2%、0.32%、0.74%、1.79%和2.42%,2004到2009年间农村医疗救助人次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85%、1.15%、2.11%、3.98%、5.81%和6.72%,可见得到医疗救助的城乡居民非常少,换句话说,城乡医疗救助的覆盖面比较窄。而且这种计算方法是将“救助人次数”作为分子,而不是救助人数,这样分子已经明显扩大,即使如此,救助情况仍很不乐观。

2.2城镇人均救助额远高于农村

从上文可知,除2004年外,之后每年的人均城镇医疗救助额均高于农村,城乡人均医疗救助额比例最低为2009年的2.03倍,最高时出现在2008年,达到5.3倍。按数年平均的人均救助额计算,农村人均救助额仅为城市年人均的28%左右。

再看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到2010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长率最高时达到12.2%,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也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增速明显低于城镇;从绝对数上看3.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远高于农村,2004年城镇已是9422元,而农村到2010年人均才5919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从2004年的6486元,扩大到2010年的13100;再加上统计口径的差异,恐怕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2.3财政对城镇医疗救助支出力度大于农村

从2004年到2010年财政支出保持了较高增速,最低增速也有15.6%,最高时达到25.74%,财政支出总额更是从2004年的28486.9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9575万亿元,增长了3倍多。说明国家有足够财力投入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可是反观城乡医疗救助支出在财政支出总比重,难免失望,城镇医疗救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2005年仅为0.01%,2010年达到最高,但也不到0.1%;再看农村医疗救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比重,2004年为0.02%,到2010年勉强达到0.1%,这与一般公共服务等项目开支相比微不足道。

3.缩小城乡医疗救助差异的建议

3.1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

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城乡医疗救助人数仍较少,应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可以扩大医疗救助对象,如湘西州民政部门对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进行了调整,适度扩大了救助范围,即由对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救助等逐步向低保边沿群体、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扩展,并完善了“资助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医疗救助工作。

3.2扩大城乡医疗救助服务面

扩大医疗救助疾病的范围,各部门、各级医疗服务机构要积极配合,保证便民惠民的一些政策措施,如免收挂号费、患重大疾病的可以凭相关证明申请一次性定额补助和二次救助、医疗机构先行垫付一部分费用、简化报销及其他办事程序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方便患者得到救助,脱病脱贫。

引入并切实履行第三方付费方式的方法。第三方支付费用支付方式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都起到了增加的作用,更多的贫困患者可以得到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者也无需担心接治贫困患者所承担的费用负担。所有以上方法措施应侧重对农村的支持。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医疗救助服务的实际需求,通过专项医疗救助基金对特定疾病患者以及年内发生灾难性健康支出的家庭提供专项补偿,补偿金额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商确定,待地方政府资金到位后,方可获得中央政府的专项医疗救助补偿。

财政支持资金增加,有利于增加人均医疗救助额,使其更好的得到较好的医疗救助,促进其疾病的治疗,健康的恢复,生活的稳定,反过来医疗救助人群的减少将为国家集中力量办其他事情提供有力条件,康复者加入工作行列将利于经济发展。此举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倾向性。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有一部分重病患者起先并非严重症状,只是由于没有货缺乏就医诊治意识,而致使病情加重,最后难以治疗或治疗难度明显加大,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健康、卫生的宣传力度,加大此方面的教育力度,争取尽可能的提高人们的治病意识;在实际中,应注意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更有现实意义,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具体做法社区或民政部门等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健康知识讲座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加大防病、卫生教育。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政部、中国卫生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较窄,城镇人均医疗救助额明显高于农村,国家财政对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支持不足等,针对此提出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扩大城乡医疗救助服务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建议。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由于能力有限,且是第一次一句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还请后者指正完善。(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注解:

① 冯芮华,姚岚.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疾病经济负担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3,29(3):32-34.

② 张华平,王洪春.第三方支付:医疗救助费用支付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2,31(2):51-52.

③ 杨玲,刘远立.美国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63(5):698-704.



参考文献

[1] 汤少梁,张志丹.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仿真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10,29(10):48-52.

[2] 张家飞,邓大松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全国社会保障研究[M].第一版.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10.第152页.

[3] 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第64页.

[4] 冯芮华,姚岚.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疾病经济负担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3,29(3):32-34.

[5] 冯芮华,姚岚.城市医疗救助对象疾病经济负担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3,29(3):32-34.

[6] 张华平,王洪春.第三方支付:医疗救助费用支付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2,31(2):51-52.

[7] 杨玲,刘远立.美国医疗救助制度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63(5):698-704.

上一篇:集团化管控模式下医药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对... 下一篇:移动支付的隐患与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