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应处理好五组关系

时间:2022-09-08 09:02:16

“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推进应处理好五组关系

摘 要:“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恰当处理好独学与对学、群学,教案与导学案,课堂检测与课外作业和教辅资料,教学模式与学科特色以及预设与生成等五组关系,有利于“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高效课堂;推进;关系

一、独学与对学、群学的关系

独学、对学、群学是“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最基本的学习方式;独学其实质是自主探究学习,是学习的核心;对学、群学其实质是学生两两之间、组内学生之间、班内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对独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目前课堂中有一种怪象,教师一味地组织学生开展对学、群学,却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表面上课堂热闹非凡,其实对学、群学问题价值不大,有的根本毫无价值,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研究表明70%左右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靠自学完成。“高效课堂”倡导合作学习,推行对学、群学并不是不要自学,而是要通过合作,生生之间结对或学生共同参与解决自学有困难的问题,说到底是把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包揽的问题交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独学是基础,对学是常态,群学是升华。

二、教案与导学案的关系

教案以教为中心,导学案以学为中心;教案服务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预设教学方案,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学习方案。“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旨在引导教师更多地将关注点由重视教法设计向重视学法设计转变,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鲜活的生成问题。但在“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有些学校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案又要编写导学案。实际上教案主要用于应付各类检查,导学案主要用于教改实验,教案与导学案并存却又用途相悖导致教师心生抱怨又疲于应付,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高效课堂”解放的不仅仅是学生,更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就要减轻教师无谓的负担,教师不必再为应付检查写教案,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导学案编写上。导学案的编写要注重对教材重组,关注学法指导,以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切忌用要求代替方法,更要杜绝资料搬家使导学案变身为习题集的倾向产生。

三、课堂检测与课外作业和教辅资料的关系

检测和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效课堂”要求“堂堂清”,教学检测被纳入课堂教学,于是在有些学校又产生了一种怪象,既组织当堂检测,又布置课外作业,还要学生完成学辅资料,而且内容重复,无形之中又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课改精神相悖。“高效课堂”的优势在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使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如果课改一搞,课内进行检测而课外作业依然未减,而且作业内容课内课外又是老面孔且重复出现,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感势必会被过重的课业负担冲淡,无形也会影响学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效课堂”关键要课内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检测要将课后作业和学辅资料有机整合,并按照基础型、拓展提高型分类设置,力戒资料搬家,课外作业则以实践活动为主,不再设置书面作业。

四、教学模式与学科特色的关系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基本程式,在这种基本程式下派生出了“三三六”“271”“五步三查”等好多可行可学可推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学模式的运用在“高效课堂”推进过程中,尤其在课改初期有效规范了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解决了新课改推进中的一些瓶颈问题。但有些学校和教师“为模是举”,一味地追求模式,不论学科特点只管套用现成模式,导致“高效课堂”模式化,更严重的是不论学校实际、不分学科套用一种模式,使五彩纷呈的教学失去了自身特色,导致课改成为“千课一模”“千校一面”,这既不利于“高效课堂”,更不是课改的初衷。推进“高效课堂”必要的模式必不可少,但当新的课堂结构构建后,就要自觉地“破模”,再建模,最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学科特色的模式;模式一旦建成,更不能一招鲜吃遍天下,而要不断创新、发展,及时顺应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五、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对教材的处理、对学情的了解、对教学资源的支配,是教师教学验的展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其实质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生成反映的是学生学习的疑惑、独特的体验、生活的状态,是学生生命现状的张扬,其彰显的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讲究预设的精彩;“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生成的意想不到;“高效课堂”强调多学少教,教服务于学,但并不排除预设,而且对预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设促进生成,生成发展预设;好的课堂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毕中喜.试谈提高小学数学记忆效果八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1(11).

上一篇:简约课堂,实现高效语文教学 下一篇:初中英语体验阅读教学与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