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时间:2022-09-08 06:33:53

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就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作文教学表情达意的目标,必须融入生活,汲取素材,教会学生“写什么”;要破除框架,拓宽眼界,引导学生“怎样写”;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获取创作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性 提高 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并就写作技巧,写作过程及作文的评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为此,笔者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千人一面、缺少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就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改革作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实现作文表情达意的目标。

一.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剖析

1.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期,他们追求独立与个性感受,对生活、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社会体验和生活积累很少,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很多学生不会选题、不注意集材、缺少谋篇和措词技巧。其根源在于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脱节。教师缺乏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此种教法若作为作文教学中的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若只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基础而不顾,则收效甚少,结果是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

2.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尽管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没有破除应试教育的框架,学生往往被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很少有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作文中不知道“写什么”始终困扰着学生。脱离生活的写作,学生难以产生情感表达的冲动,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这种作文不是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就是文思枯竭,硬挤强凑,作文成了学生的痛苦折磨,自然效果很差。

3.作文教学与发展素养背离

作文教学应为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服务,真正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现时作文教学过多的追求功利,教辅材料泛滥,仿作之风盛行,作文成了学生谋求考试高分的强制性训练。而且,训练缺少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高标准、严要求,拔苗助长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很多教师往往在第一次作文课时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才怪呢。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融入生活,汲取素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笔者在写作前总会组织学生实地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真切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鲜活的内容。具体做法无外乎结合教学开展各种课内外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周密计划,明确观察目的、编写活动程序、成立观察小组、制订评价标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多样灵活,全校的、班级的,小组的,个人的。内容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或者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事物、剖析现象。课堂活动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积极开展。

2.破除框架,拓宽眼界

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后,接着就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好写作的氛围,那么作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有很高的语言素养,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和互动,经常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并将作品与学生分享,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得很伟大,很神奇,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就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其次,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初中生一般不愿写较长的文章,针对这一心理,笔者每节课只抽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写或说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每次要写或说的就限定在一两百字,多者三四百字,虽然不多,但足以使学生在写和说的同时增添一份自信,写作兴趣也就逐步培养了。另外,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专栏,严格进行有序的训练。至于课外练笔,形式就更多了,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都是常规性的内容,并定期交流、欣赏品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可让学生结合阅读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品评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讨论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无论是来自课文的感叹,还是报刊中的启发,只要有想说的,都及时收录积累,这可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培养写作兴趣也是很有益的。通过把课外练笔融进课内作文教学中,学生锻炼了动笔能力,积累了素材,配合训练了课外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字数由少变多,篇幅也由短变长,使学生逐步克服了畏惧心理,作文也就变得有话可说。

再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审题、陈列提纲的好习惯。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审题,审题要审清题目要求。笔者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作文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因为其中可能包含作文的要求。例如:请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题目自拟,600字左右。短短几十字,就包含了话题、文体、题目、字数四个方面,满足了这四个方面,文章才可能不跑题。当然,还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一致。其二是要编写提纲,确定中心。如果在作文前能根据作文要求确定中心和行文思路,然后据此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话,一般来说不会跑题。

3.培养想象能力,获取创作灵感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什么”和“怎样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获取创作的灵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如可以写:第三次世界大战、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发挥,突破思维的框架,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等。笔者还曾拟过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象性作文题目让学生练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假若我有了钱》等这类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有话说,天马行空,驰骋想象,思路新颖。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围绕学生主体,拓宽写作空间,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课本走向实际,让学生有真实的写作体验,而这需要广大教师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木生.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

吴卫芬,江苏苏州黄埭中学教师。

上一篇:义山无题诗间阻感的生成与超越 下一篇:略谈《将进酒》的朗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