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8 05:50:47

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高校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应引起我们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重视和思考。解决目前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是高校稳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持续发展。应以明确的制度作指导,健全的队伍为有力支撑,危机意识普及为重要前提,信息传导为有力保障,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发展”的高校自主管理与发展理念下,力争实现高校管理依靠人、高校发展为了人的办学宗旨。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危机管理;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47-03

稳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提,高等学府作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集聚地,它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所普遍具有的阶段性、紧急性、敏感性、群体性、传染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目前,我国各高校处于机遇发展和矛盾凸显的并存时期,直面高校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现实状况,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氛围便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和价值诉求。

一、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入变革,高校人数急剧攀升、高校教育资源紧缺、高校系统管理机制的缺失,加之教育体制固有的滞后性以及多元化利益的冲突,学校的各种矛盾日益交织,高校危机事件发生频繁,例如2004年备受关注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事件,2010年广州药学院大学城校区食物中毒事件,高等学府的管理漏洞不断显现,不稳定因素日益攀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部门对维稳工作的关注,促使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在不断摸索中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程式化,高校危机管理略显成效。但由于高校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传染性、双重性、复杂性等特点,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制度保障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自2003年SARS群体性危机事件导致国民恐慌之后,国家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空前绝后。2006年1月8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它的颁布施行,开启了我国危机事件法律制度建设的先河。随后各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与颁布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或细则,标志着我国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现目前,由于高等学校在危机事件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危机管理制度发展滞后,大部分高等学校仍未建立完整的危机制度体系。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缺乏理论依据的校方,不能有理有据地及时处理危机事件,导致其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往往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高等学校在学习与借鉴、探索与研究危机事件制度建设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二)危机事件的队伍建设不健全

队伍影响管理,管理影响效率。危机事件的复杂性与双重性决定了危机事件处理具有多面性,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例如涉及社会舆论的传播学知识、涉及心理问题的心理学知识、涉及安全的法律知识等,这就要求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小组中必须有涉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成员,并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研究层面,缺乏系统的人员分工和职责分配,危机事件发生时,由于队伍建设不健全,往往是各相关部门统一出动,统一应对,统一解决。当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需要承担责任时,各部门却相互推诿,互相推脱,难以保证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与质量,给高校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有形损失,更是涉及到学校名誉权等无形的损害。队伍建设的不合理与不健全,严重影响着危机事件发生前预案的制定、发生时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效率,以及发生后危机事件的责任承担。

(三)危机意识教育缺乏

通过对合肥部分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危机事件的认知与了解上,接近90%的同学一般了解,仅仅听说过,2.5%的同学对校园危机事件一无所知,仅有7.5%的同学对校园危机事件比较了解。总体而言,学生对危机事件认知与敏感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二,在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心态上,67.5%的同学感到有点紧张,还有10.5%的学生在危机事件到来时不知所措,不难看出,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在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培养上,30%认为很有必要,5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甚至有5%的同学觉得浪费时间,危机意识普遍缺乏。同时,在接受危机事件的培训上,72.5%的同学倾向于进行相关的实战演习,认为实战比培训更重要。此外,在自我救助知识方面,75%的同学表示只是偶尔听说,综上所述,危机意识、实战演练与培训的缺乏,导致在危机事件到来时,学生感到无比的慌乱与无序,引起我们深刻反思。

(四)信息沟通不畅

当今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加速着信息传播,信息全球化可能会让人一夜成名,风靡全球;但也可能让人顷刻之间身败名裂,臭名远扬。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上呈下达的速度决定着危机事件处理的有效程度,校园危机事件处理的不及时,大部分原因都归结于信息传播的不通畅,具体表现为:第一,校内系统沟通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化的沟通机制,由学生寝室、班级、学院、学校组成的校内沟通体系无法及时沟通、迅速传达,导致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第二,校外系统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危机事件的交流上,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在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等全过程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导致校园危机事件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在危机事件的上呈与报告上,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博弈,一方面,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等学校往往本着学校声誉出发,不愿意上报地方政府。但另一方面,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新闻媒体以及社会的舆论压力,高等学校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在同级沟通上,在高等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及时联系到相关的学生家长,使我们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以及善后的过程中难以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导致事件影响程度扩大。

二、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可能涉及到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还可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新闻媒体、相关上级机构等,其所具有的特质决定它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蝴蝶效应,高校危机事件处理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安全、校园的持续稳定以及学校的声誉。而现目前,校园危机制度的缺失导致事件应对与处理无法可依,危机队伍不健全导致事件处理困难重重,意识教育缺乏导致事件应对举步维艰,信息不通畅导致事件处理低速低效。在秉承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理念基础上,针对当前严峻的高校危机事件局势,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显得极其重要。

(一)分门别类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校园危机事件按照不同的依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学者认为,以受害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人身安全危机、财产安全危机、学术危机以及诚信危机4大类。根据当前高校危机制度普遍缺乏的现状,高校在构建本校的危机事件法律体系时,不仅要建立总体的指导性法律,如“××大学危机事件应对与处理条例”,包括处理的总方针、政策依据、指导思想、应对与处理原则、机构设置以及不同组成人员的权利义务等。与此同时,结合高校各类危机事件的不同特点,在总体指导性制度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研究与制定不同的危机事件处理预案或者细则,例如《××大学关于人身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大学关于财产安全危机的应急预案》《××大学关于诚信危机的应对与处理细则》等,点面结合,总体与细则相结合,相辅相成,构建完整的危机事件制度保障体系。

(二)培养全方位的危机管理队伍

危机管理队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危机事件的处理成效。一方面,队伍建设。建立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其中,决策层由相关专业人员与学校最高领导组成,即心理咨询专员、学校侦查人员、安全保卫人员、法律专员、网络监测与舆情管理人员、新闻发言人以及校长组成,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全方位分析,全权负责危机事件的决策工作。管理层由相关的危机事件分管副校长、学工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组成,上传下达,统筹协调危机事件中的各项工作。执行层由相关的学校专业危机事件小组、学院负责人、辅导员、班长、寝室长联合进行,作为基层的事件现场负责人,负责执行相关的决策决定,及时更新事件动态,与学生同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另一方面,特色建设。第一,创建通讯专员队伍。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各层级设置专门的通讯员,并进行保密等专业培训,保障信息畅通,传达及时,真实可靠。第二,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设立班级信息员,年级信息员小分队,学院信息员小组,了解周围动态,及时反馈异常行为。做到凡事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

(三)建立多元化的危机意识培养与植入体系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多元化的意识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校师生应对与处理危机的整体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可以根据其侵害客体的直接权利不同作以下划分:第一,侵害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的生命健康权事件。如学生自杀、食物中毒事件。第二,侵犯以师生、学校为主体的名誉权事件。如学生食堂地沟油事件。第三,侵犯以学校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为前提的发展权事件。如学生罢课、游行示威等。因此在体系建立方面,第一,开展系统的危机事件理论学习是前提。根据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学生对校园危机事件了解甚少,在理论修养上,学校的相关专业人员应以危机事件的相关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分章节对全校师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并做好相应的宣传报道。如在学校危机事件法律系统方面,在学校制定后,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并将相应的细则或方案用流程简图表示,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广播、校报、年级大会、主题班会等各种传播渠道进行系统的传播。第二,加强危机事件实战培训是关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实战训练颇感兴趣,认为通过实战训练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系统的理论培训后,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我们可以借鉴法律案件中常用的“侦查实验”方式,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现场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人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通过实战演练来增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了解,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关于一些自我救助的常识,例如灭火器的使用、火灾逃生方法与技巧、地震前兆观测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培训系统是重要补充。为了预防侵害生命健康权等事件的发生,要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重点、分层次的危机心理培训,不仅要针对其个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探究与量化疏导,而且要通过介绍和传播校园危机事件,培养师生养成正确的危机应对与处理心理,提高全校师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四)创建多层级、广覆盖的信息传导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信息传导系统必须逐步实现网络化。一方面,建立多层级的信息传导系统。多层级务必求真求实,从寝室到班级,班级到学院,学院到学校,学校到政府,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在每个层级,实行个人负责制,即寝室长、班长、辅导员、学院书记、学工部部长、分管副校长、校长、政府维稳办负责人,保持相互畅通,情况紧急时可以越级上报,逐层上报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时把握时间的动态发展。在学校与家长沟通上,要以班级为单位,从学生入学之初,建立完善的新生电子信息库,并进行动态更新,力求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家长,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双重利益。另一方面,建立广覆盖的信息传导系统。广覆盖主要目的是求扩散。微博、人人网、QQ群、论坛、电子邮件、飞信以及博客等网络时代的产物,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传播速度可见一斑。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本学院的网络渠道交流平台创建,并在日常运用中,加强学生的各方面思想政治与生活疏导,提高其在学生中间的普及度和知名度,待危机事件到来时,可以迅速的传播相关的危机资讯,有效控制某些危机事态的发生发展。与此同时,增强网络舆情监管和控制也是必要的,避免网络传播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转危为机,取得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

高校作为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塑造的象牙塔。解决现目前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是高校稳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持续发展。以明确的制度作指导,健全的队伍为有力支撑,危机意识普及为重要前提,信息传导为有力保障,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发展”的高校自主管理与发展理念下,力争实现高校管理依靠人、高校发展为了人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7-168.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7-9.

〔3〕王少华.高校全方位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07,(11):92.

〔4〕曲涛.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建议[J].思想政治研究,2007,(06):231-234.

〔5〕王洋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管理方略研究,2012,(05):8.

〔6〕张洪杰.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495.

上一篇: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需求分析 下一篇:汉乐府诗题“歌”的音乐含义与诗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