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需求分析

时间:2022-09-08 11:48:53

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需求分析

摘 要:我国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这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农民的养老问题。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其养老需求亟待满足。本文简要论述了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有哪些养老需求,国家应如何满足其需求,建议应从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的居民收入、强化家庭养老模式和建立各种灵活制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家庭结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50-0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1.78亿,占人口总数13.26%。预计到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0%,也就是说平均不到4个人就有1位老人。而农村老年人是我国最大的老年群体,他们的养老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他们的养老意愿是否得到落实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如果想切实满足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须首先了解其需求并进行分析,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他们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

一、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外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亦是如此。物质需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所需。广义的精神需求就是除物质需求以外的需求,狭义的是指满足老年人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感情需求。但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被忽视着,现状不容乐观。

(一)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物质需求的现状

1.消费需求不足

贫困地区农村老人消费需求的基本现状就是消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与城镇绝对差距很大。自2005年到2008年,我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165.72、2495.33、2786.77、3125.55元,年均增加239.21元,而城镇消费支出分别为:6699.67、7373.49、8234.87、9086.73元,年均增加596.77元。从上述的消费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均消费增长缓慢,增幅远远低于城镇,与城镇的绝对差距逐渐拉大。这是我国农村的整体情况,贫困地区的农村也不例外,甚至状况还会更为严重。第二,农村的消费不够均衡。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最多的还是食品,其次是居住,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较少。可以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还停留在维持生计的层面上,根本没有达到可以安享晚年的程度。

2.医疗保健需求难以满足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同时各种生理机能减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但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作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较大的人群,其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

从表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存在着城乡差异,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城市、镇、农村的顺序而逐渐恶化。农村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最多,身体健康的人数最少,因此,农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大。但从图1中我们知道,农村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6.72%,因此可以推断出其需求远远未能满足。

(二)贫困地区农村老人精神需求的现状

1.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情感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以及亲情的需要。我国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情感需要,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严重束缚,它最主要的表现仅仅在于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方面上,而对友谊、爱情等方面的情感需要,不仅是农村老年人,就连其他社会人群,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思想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影响巨大,农村老年人对于友谊和爱情的理解力通常比较差,很多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友情和爱情而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日常交际活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老为伴”,他们与中青年、少年人的生活处于不同世界。而即便是“以老为伴”,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来,很多农村老年人仍需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很少。另外,农村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往往还要受到场所的限制。出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所谓的“榕树下”现象,就是指很多农村老年人聚集在大树下聊天的现象,而这种活动又会受到天气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老年人情感需要的满足状况令人担忧。

2.得不到尊重

尊重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个部分。内部尊重主要表现在自尊和成就感上,外部尊重简单的说就是是否受到别人尊重。但对于我国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都没有得到满足。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流,很多老年人仍然需要从事农业生产。这些从事了一辈子农业生产的老年人,到了晚年,还要不顾自己身体条件继续从事生产,他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认可,而是无可奈何,丝毫没有所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次,虽然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今社会这一点正逐步流失。例如,辱骂老人是存在于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妇女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对别的老人,甚至对自家的老人也是如此。

3.无法实现“老有所乐”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生活水平低下,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非常少,且没有娱乐场所。最普及的休闲娱乐活动是打牌或喝酒、串门、聊天。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老人处于终生劳作的状态,无法实现“老有所乐”。

二、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难以满足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状令人担忧,同时也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一)收入较少,生活拮据

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致使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城市,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活更是拮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有快速下降之势,1978年城乡收入比率为2.37:1,1985年下降到1.72:1。但从1985年起,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又呈现迅速上升之势,城乡收入比由1985年的1.72:1提高到1999年的2.65:1,2000年达到了2.80:1,2003年又扩大到3.24:1,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农村为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33:1。如果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5.16:1。生活的贫困决定了这里的老年人终日为生计操劳,无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如图2所示,从1990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呈递增趋势,但与此同时支出也在同步增长。因此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而且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即使在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2008年也不到7000元,在通货膨胀普遍存在的当今社会,购买力年年都在打折扣,所以农民的贫苦是可以想象出来的。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贫困地区农村的老人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安度晚年,因为他们要终日劳动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享受好一点的晚年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减轻子女的负担,获得精神上的一点安慰。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制约着他们养老的物质需求是否得以满足,而根据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老人精神生活就更加贫瘠了。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越来越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经济需求方面,有子女无老伴的老年人靠自己劳动维持生计的占27.47%,完全靠子女供养的老人占58.95%;而子女老伴都有的老年人靠自己的比例高达43.36%,靠子女的老人仅占23.91%。可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在有子女的情况下,老人也是会凭借自己的劳动来减轻子女负担的。这就造成了生活在贫困地区农村的老年人终生劳作,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无法实现“老有所乐”。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完全靠子女供养的,子女的生活状况和对老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分老年人的需求满足程度。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加之老年人地位日益下降,故很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难以满足。

在生活照料需求方面,在子女与老伴之间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与老伴生活在一起,因为在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年人大都出去打工,老伴则是其唯一依靠的对象。可是没老伴的老年人就只能靠子女来照料他的生活起居。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平时很少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这些老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养老需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家庭结构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老伴健在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明显会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的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所起到的作用很小,可见子女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子女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孩子需要照料,精力有限,自然会忽视老人的一些需求,无法及时关心老人。其次,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加深了新老两代人的代沟,导致子女与老人缺乏沟通。由此就不难理解老年人精神需求为何有如此现状了。

(三)农村养老方式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村现有的养老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如最原始的家庭养老,最传统的土地养老,发展不健全的集体养老等。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最为常见的养老模式,这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承袭。但在当前社会,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正在不断退化,这是造成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现状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地养老是农村地区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了,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来满足他们一系列需求的。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农村人“有土地就有保障”,无须担心老年生活。其实不然,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在2008年,农民家庭每人纯收入中仅有323.24元的转移性收入和148.08元的财产性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此养老更是奢望。

集体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对于农村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养老方式,若想使之健全,国家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给予支持,只靠贫困地区农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两种养老方式在农村发展缓慢,还没有发展到能独立承担起所有老年人的养老所需的程度。

(四)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国虽经历了改革开放,国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但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封建思想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这里的农民依然被传统观念牢牢束缚着。这种束缚严重阻碍了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情感需求的满足。例如,老人再婚现象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几乎没有,不仅是因为子女不同意,就连老人自己也接受不了。所以这里的老人如果不幸丧偶,晚年生活就更加凄惨了。

三、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几点建议

只有了解了贫困地区养老需求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办法。

(一)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国家可以适当给于补贴

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根本措施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的青年人如果增加了收入,就可以为老年人的经济需求提供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如果老年人增加了收入,反过来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打理好。国家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补贴制度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例如,对农业生产上的良种补贴、柴油补贴等,还可以尝试给农民直接补贴,把钱直接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以此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完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尝试新的养老模式,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体制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保障我国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解决其物质精神需求问题,就必须完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老年人的需要。

1.建立制度化的家庭养老体制

把家庭养老体制化,就是利用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把家庭养老的方式方法和权利义务关系固定下来。现有的家庭养老体制,处于社会上的默认状态,受道德制约,并不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这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利来说非常不利。尽管“孝道”思想仍然被视为为人子女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但在当代中国农村,子女不孝顺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强制性和规范性的家庭养老体制将使得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得到保障。

2.尝试新的养老模式

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现状,建立最合适的养老体制。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大量空巢家庭出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国家要根据这种变化尝试一些新的养老模式。比如,把空巢老人聚集起来,利用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农村老年人老有所伴。

(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孝道”教育,宣传“尊老爱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在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在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要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若想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宣传力度,让新时代的新思想在农村生根开花。思想的提升必然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四)建立各种灵活制度满足养老需求迫切人群的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党和政府不要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养老制度,可以建立一些灵活的制度来满足养老需求迫切的人群,切实保障贫困地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养。如设立专项的老年人的法律援助或文化服务等。

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当今我国正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而贫困地区农村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情于理国家和社会都不应该逃避和忽视这个问题了。而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所谓和谐相无非就是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国家、社会以及老年人自己都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

――――――――――

注 释: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②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④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2):34.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20年来的若干反思[J].经济学报,2000,(12).

〔2〕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德文,侯慧丽.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J]. 财经,2010,(1).

〔4〕唐建兵,许庆荣.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现状问题调查[J].成都大学学报,2006,(4).

〔5〕张淑荣,刘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7,(1).

上一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教育生态... 下一篇: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