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

时间:2022-09-08 05:36:28

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是提升为产业服务的能力。职业教育融入现代产业链将产生互动效应。为了促进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应尽快消除误区,回归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根据产业建立专业,“产业导向”取代“就业导向”,建立健全政府统筹管理,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通过体制创新带动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产业 职业教育 导向 辨析

[作者简介]章建新(1955-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职业教育。(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FJB110092)和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政府主导下,贵州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政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05-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的规划、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引发了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其一,在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同时,是否存在淡化产教结合的倾向?职业教育的属性表现为是一种强烈的企业行为和教育行为的教育形式,服务于企业生产,服务于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产业,产业是企业存在和成长的土壤。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将为企业服务作为目标,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恰恰忽略了产业这一使企业存在的根基,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过程处于扭曲状态。其二,产教结合的契合点是什么?产业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融合的载体和方式是什么?在产教结合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涵、方式和途径是否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其三,职业教育是产业形成并不断走向现代化的产物,在现代产业链形成和不断提升中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链如何定义?“两链”对接的“接口”在哪里?其四,产教结合应建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而我国中高职合理衔接工作步伐迟缓,应尽快突破办学和管理体制障碍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合理衔接的瓶颈。其五,产教结合下如何体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政府经济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担当什么责任?如何突破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方式的障碍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主要的观点

第一,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都是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者是一致的。其中,产教结合是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战略,是一种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科技研发与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产”泛指产业(行业)内各个相关部门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及其一切生产活动;“教”指教育体系,包括教育体系中各部分,即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及其教育教学活动;产教结合是指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所在,教育与产业发展处于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二,通过相关文献查询和对全国高职院校建设成功案例分析,关于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有关文件已提出明确要求,相关理论研究也已经较为成熟,各地高职院校有一批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但职业教育和产业如何融合、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和专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如何对接并发挥作用等相关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尚少,应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对于这一方向性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第三,产业、职业、专业和企业应视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中,产业目标决定职业取向、专业定位和就业岗位,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必须立足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否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将出现错位。

第四,在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应立足于为区域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区域产业环境是职业教育生存的根基和成长的土壤,也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本质所在。

第五,在产教结合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各省在关于产教结合的政策制定方面尚属空白,政府有关部门应注重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行业组织应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六,产教结合需要一定的平台,也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对此,国内有的省份行业主导型职教集团吸引行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在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方式改革创新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第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能按照学科的体系,应当按照产业和产业链要素设置专业,不同区域的产业环境决定了该区域的专业布局。同时,区域产业的不断变化和提升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步伐应当加快并与产业发展合拍。

第八,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建设体现在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两个方面。对此,新专业设置应充分体现产业和产业链提升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老专业改造应在充分认识相关产业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存在的误区

1.误区一:简单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泛指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通常可以指具有一定专长的社会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为职业人的职业生涯所提供的教育,从而与受教育者的就业有着必然联系或者说作为一个职业人存在的前提是有就业岗位。但是,离开了职业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需求,就业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就业率很高的背后是专业与行业的对口率极低,有些省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在区域产业中就业的平均不足30%,从而说明了该地区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的贡献度低下,也背离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初衷。因此,不谈产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虚肿和有泡沫的就业率,造成职业教育有限资源的浪费。

2.误区二:片面的“市场论”扭曲了产业、职业、就业和专业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围着市场转即所谓的“市场论”是各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这其中的误区,一方面,“市场”是指生源市场还是指就业市场。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评估)都是从生源市场出发而对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则表现为走过场,通常二者的差异很大。另一方面,离开了产业,“市场”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产生逻辑混乱,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专业定位的不确定性、专业培养目标的随意性等问题。因此,所谓的“市场论”不妨改成“产业论”,即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产业是龙头,产业派生职业,引导就业,决定专业。

3.误区三:“办学条件代表着一切”。自2006年开始,国家和各省的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建设都是以专业建设作为建设项目,各省也相继以特色专业、优质专业、重点专业等作为教改、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大量的资金投入确实落实在了专业建设上。但是,认真回顾和审视这一过程不难看出,在各种项目立项、建设和结项验收的过程中,办学条件是“重中之重”。尽管教育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建设资金使用必须兼顾软、硬件的投入,但在实训大楼建成、一流设施到位的背后却往往忽略了产业的需求。如果上述“产业论”的观点成立,则无论哪个级别和类型的建设项目均应融入产业因素。特色专业应当体现产业特点,重点专业应体现区域的重点产业,优势专业应体现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产业规模决定专业规模,产业类型决定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条件、方式和路径。

4.误区四:强调入口淡化出口。2012年,在全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长会议上,院校长间见面通常彼此询问的就是“今年生源怎么样”。在全国2/3的省份的生源总量连续下滑的情况下,生源问题已成为诸多职业院校生存的关键。但是,纵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大都是根据就业结构和数量决定招生专业的结构和数量。因此“出口决定入口”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教育的就业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中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振兴和跨越式发展均需要大批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各院校在强调“入口”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出口”,即加强招生工作力度首先应当研究区域产业的发展,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专业建设的长线和根本。

5.误区五:专业和专业结构的“长期稳定”。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是长期不变的,许多院校传统专业的数量可占专业总数的3/4以上,每年申报的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新专业极少,目录外专业更是寥寥无几。殊不知,在区域经济下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和提升的,在产业不断革新和进步的年代,专业和专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势必造成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清、人才供求失衡。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应当只顾及教师的专业取向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而应当与区域产业和产业结构融合并实现互动下的共同发展。

四、理性的思考

1.回归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至今,我国相关理论界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的表述仍然分为不同的流派,但关于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是有共识的。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属性,有利于各职业院校的定位和建设,有利于真正发挥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有利于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衍生了职业教育,产业的变革要求职业教育不断随之调整和创新,产业的低迷也将造成职业教育对应专业的萎缩。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下,职业院校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产教结合的形式、体制和运行方式,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功能。

2.根据产业建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现代产业的要素通常包括资源、知识、产品、企业、管理和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体现在产业链的形成和不断提升上,融入现代产业的职业教育集中体现为专业建设与产业和产业链的融合度。职业教育嵌入产业和产业链体现了产业要素和职业教育专业的关联性。(1)在资源要素方面,产业发展与提升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2)在知识要素方面,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应当融入产业的各种显性知识,按照产业性质和要求进行行动导向下的专业建设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根据行业标准设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目标,以产业的相关产品为载体进行真实场景下的教学活动。(3)在产品要素方面,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最终产品更加凸显了现代产业的社会分工与协同效应,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等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新专业设置和传统专业改造应该密切结合产品要素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4)在企业要素方面,由于同一产业链下聚集了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从而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了契机,加之目标的同一性,校企双方较容易形成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5)在管理要素方面,在产业链下的组织和运行管理是建立在各种合作和协同的基础上,专业建设融入产业链势必要构建相应的合作平台,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条件,从而推动产教结合下的职业院校的体制创新,如集团式、联盟式以及虚拟组织,都将出现并发挥作用。(6)在服务要素方面,随着大量服务业企业融入产业链,产业链将不断加粗,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产业链升级的保证条件,对此职业院校中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如财经类专业都将面临改造升级,即按照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产业导向”取代“就业导向”。片面的就业导向使职业院校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背离了职业教育为产业服务的本质,扭曲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产业导向将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围绕产业成长和变革,最终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产业导向下,学生的就业取向不应偏离区域产业,否则,“泡沫式”高就业率下将导致职业教育有限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过程的低效率。

4.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如果完全离开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将会出现供需脱节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应参照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做法,强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职能,搭建产教结合的组织平台,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专业建设方面的统筹规划,定期进行信息,科学进行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尽快提升。

5.双向互动,共同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和产业结构总是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节奏会越来越快。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结构及层次的变化均受到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符合产业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可以为产业发展培养所用之才;同时职业教育也会随同产业进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区域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发展将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对接产业,围绕产业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专业结构,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形成职业教育围绕产业转的运行机制。

6.在一体化办学体制下做好中高职的合理衔接。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规格的技能型人才,而我国在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方面的工作至今步伐缓慢,其原因是中高职办学和管理体制的障碍。其一,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许多院校针对国内“3+2”中高职现状,尝试相关专业课程衔接的模式,但在与区域产业密切结合方面尚存在不足,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二,中高职合理性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此,许多院校以不同专业做了探讨和实践,但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实践成果的可借鉴性及代表性不强。其三,在教学模式方面,多数院校的研究和实践停留在中职学生升学和高职院校的生源组织,在教学组织与管理,尤其是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尚有不足。对此,应当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在一体化办学和管理体制下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管理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衔接。

[参考文献]

[1]康元华.产业结构演变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2]徐建.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

[3]钱可铭.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2011(11).

上一篇:关于模拟发射机数字化改造的思考 下一篇:“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