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高科技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时间:2022-09-08 03:27:01

跨国经营高科技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摘要]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高技术企业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 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新生力量。对于企业的跨国经营, 本土化战略是必由之路。 高技术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本土化, 人力资源本土化,促销本土化,产品制造本土化和资本运作本土化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本土化道路。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本土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正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主要角色,跨国经营正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的企业行为方式。在为数众多的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一部分高科技公司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忽略的新生力量。目前,高技术正逐步成为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正逐步瓜分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一些具有外向型经济因素的企业开始组建起融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不失时机推进跨国经营战略,实现经济外向化、经营国际化。

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本土化战略是跨国经营中常用的手段,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活动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运营的过程,也是其承担东道国的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在相对有限可支配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将先进技术在东道国进行产业化生产,利用所能够调动可支配的全球资源,加强在其业务的各个阶段当地功能性建设,确立适应东道国法制、经济、人文、技术环境的经营系统对其未来的快速和稳定发展十分重要。高新技术企业的本土化资源配置战略主要包括本地化融资、融智;本地化市场、研发、配套以及本地化文化战略等。

一、经营管理本土化

1.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并兼顾东道国规则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规章制度。随着对东道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制定一系列兼顾当地及国际通行的企业制度、企业决策与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方法、审计制度以及企业资产信托机制管理方法。

2.管理体制变化,向多“中心”并存的管理格局发展。发展初期,多数采用以母国公司为中心的集中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长,子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开始倾向于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3.管理组织中心当地化搬迁。跨国经营高技术企业的全球经营网络中,管理组织一般由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运营中心三部分组成。拓展国际市场之初,生产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中心一般仍在母公司所在国。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步成长,为了实现经营战略的国际化,整合东道国的优势资源,多数跨国公司开始筹措在海外设立生产中心,研发机构,同时考虑把价值增值链中增加值最大的管理中心也迁徙到东道国。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其中包括微软、惠普、IBM、宝洁、杜邦、联合利华、Intel、诺基亚、爱立信、富士通等著名跨国公司。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许多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二、人力资源本土化

目前,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科技领域企业的竞争更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已经将人力资源本土化视为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力资源本地化立竿见影的效果是:降低薪酬开支及提升本地员工的士气。人力资源本土化并非100%的聘用当地人员,目前,多数高技术外资企业80%~90%的员工是本地人,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和若干技术顾问是常驻或不定期往返东道国的外籍人士。多数中高层管理人员如市场总监、财务部经理、生产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律师、工厂厂长以及其他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都由本地人担任。本地的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经济运行规则,能够以符合东道国国情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他们既了解东道国国情、又了解相应的国际规则,又精通当地语言、熟悉东道国财会制度及国际金融理论,还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本地化高级经营管理者,对高技术企业适应本土发展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数外国企业还采用定期选送部分本地优秀员工到国外学习、进修的方式,在交流文化管理方面做出了更积极的尝试。

三、促销本土化

1.创立中国品牌,设计符合中国市场需要和消费习惯的产品传播策略。跨国公司的市场主流传播策略已经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对东道国市场的不断研究,进入了深入本土化发展阶段。多数企业舍弃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化的市场传播策略,而以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结为基础,更多地采用包含东道国文化元素,更容易和东道国消费者沟通的创意和传播策略。

高科技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全方位的产品宣传,树立品牌时,本土化策略已成为其广告策略的主要着眼点。主要的措施有:对当地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消费动机及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外观、功能、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制定符合东道国市场消费习惯的产品。在产品宣传的理念上,牢记其产品面对的是东道国的广大消费者,实施“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处处体现对消费者的体贴和关爱,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的服务宗旨。具体的实施方案往往采用与东道国当地知名的专业广告媒体和设计机构进行广泛合作的形式,制作公司的企业标识、产品宣传资料、大型广告、公益活动等。

2.全方位利用公共关系,政策优势。企业的公共关系首先是与东道国社会公众的关系。跨国公司为了尽快融入东道国,树立优良的公众形象,正积极参与和赞助东道国的各项社会、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高技术企业除了普遍地与东道国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参与当地政府号召的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外, 还创立各项助学和奖励基金, 一举两得地为企业吸收培养潜在的人才和扩大公众影响。

公共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权力和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同政府配合,保持沟通,才能争取主动和谋求发展。各大跨国公司当然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微软、摩托罗拉等公司的CEO频繁地访问中国,并会见高层政府官员,通过和高层官员的互动交流,保持信息的畅通,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跨国公司在外投资的政策风险。正是出于此考虑,某些跨国公司常常采用保有少量的,象征性的东道国政府持有的资产股份的方式,来取得当地政府对其各项经营活动的支持,尤其对产品传播渠道上提供诸多便利。

四、产品制造本土化

随着多数跨国公司对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意识的提高,其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在不断提高。许多企业由初期开始在东道国销售产品,到投资设厂,进行技术产业化生产,再到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和建立新的销售中心都是不断提升国际发展战略的体现。随着高技术企业产品推广的成功进行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多数企业将进一步扩大产品制造本土化的规模,成立海外制造中心,并逐步将产品的核心原材料的生产也转移到海外的生产基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多数企业也采用了低成本的本地化策略。

五、资本运作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利用灵活的信息网和筹资手段,想方设法以低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融资,也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内融资。高技术企业未来的广泛市场开拓和扩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进入东道国市场之初,资金流入主要是母公司或金融机构的直接投入。随着东道国市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目前,多数高技术跨国公司开始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国际和东道国本土资本市场相结合,分散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并降低投资风险。通过本地融资,实行股权多元化,除可以筹集宝贵的资金外,还可以分散股权结构,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运作。

当众多的跨国公司来进行海外投资,加快在其在各东道国的本土化建设的同时,我国有发展优势的企业也在纷纷学习外资品牌,积极走向世界。近年来,国内的海尔、海信、春兰、万向等知名集团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海外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竞争力日渐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因此,从国外其他优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找出规律,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企业若要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必须采取“本土化”战略。

参考文献:

[1]原惠群: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品牌竞争比较分析[J].商业时论,2005.6

[2]张醒生: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J].中外管理,2003.1

[3]韦昌鑫: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4]潘轶彦:从跨国公司本土化中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J].市场周刊,2003.9

[5]戴静鸿:关于中小企业营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5.5

[6]黄盛: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影响分析[J].江苏商论,2004.6

上一篇:浅析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典型错误 下一篇: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