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的生命”绽放异彩

时间:2022-09-08 02:38:25

让“教学的生命”绽放异彩

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朱自清父亲攀爬月台的行为违法吗?若违法,违反的是哪一部法律?稍有点语文素养的老师都清楚,这样的提问与《背影》这样的美文本身是不相协调的,更是不恰当的。姑且不论当时是否有这样的交通法规,就算有也与讴歌“亲情”的主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反观语文课堂上的提问,不少是低效的,甚或是无效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避免课堂上的无价值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警惕语文课堂上提问的异常现象

提问是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语文课堂上提问的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1.提问的边缘化。2.提问的幼稚化。3.提问的模特化。这三种情况经常出现,但往往被忽略。

1.语文课堂提问的“边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这段话里面,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关注的是: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开头提到的:朱自清父亲的行为违法吗?违反的哪一部法律?这个提问表面上与课文关系密切,其实与语文没有任何的关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说,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语文老师应认识到“在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

2.语文课堂提问的“幼稚化”

语文教学具有多层次的特点。1.语文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2.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块分别提出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跳一跳才能够到”类的提问,避免提问“幼稚化”。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位老师设计这样的提问: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关于比喻的修辞,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了。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幼稚了。同样是修辞,同样是这个名句,我们换个提问:怎样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这句话?这样的提问,是“跳一跳才能够到”类的提问,不仅仅是修辞,更是提高到赏析的层次。这就与课程标准中“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相对应了。

提问的“幼稚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知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警惕课堂提问的“幼稚化”。

3.语文课堂提问的“模特化”

众所周知,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要关注教学内容,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子。一些问题的题干通常以“能不能”“是不是”“会不会”一类的词做开头,似乎所有的陈述性语句加上这些词就变成了有效的提问,或者是直接说“XX句子怎么理解”,笔者把这些定性为提问的“模特化”。其实,这些提问会阻碍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和师生互动,而且经常导致教学对话陷入僵局。

笔者教学《出塞》(唐・王昌龄)时,有学生提出“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不好理解。不理解可以有这样几种情况:1.不会解释句子中的词语。2.不会翻译这句话。3.会翻译可是不理解句子,或者是觉得讲不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去探究,去思考;也可能是意思表述不到位。如果稍作引导,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这样的:“秦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边关,而秦和汉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这怎么能讲得通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提升问题的有效性。这样,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有疑,而且会疑。

出现问题“模特化”,教师不能想当然的下结论:学生没注意听。只要注意引导,利用学生的回答提升问题的质量还是可行的。

二、怎样让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更有效

1.师生要有语文意识――杜绝“边缘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有语文意识。这让我联想到黄厚江先生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套用这句话,那么学生就应该“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师生有这样的语文意识,在教学《背影》时,才不会孤立地去探讨“朱自清父亲的行为违法吗?违反的是哪一部法律?”在教学《山市》时,也不会仅仅致力于解决“怎样用科学原理来解释山市现象”。有了语文意识,才会清楚这些提问不是立足于提高语文素养,而是成为培养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手段”了。其结果自然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要想提问更有效,避免问题边缘化,具备语文意识是首先应具备的。

2.师生要有学段意识――杜绝“幼稚化”

课程标准中分学段制定了每个学段的目标。例如阅读,在第一学段提出了“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到了第四学段,则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师清楚各学段的学科要求,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设置提问的时候才会提出适合当前学段、当前学生水平的问题,杜绝“幼稚化”,才能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

3.师生要有优化意识――杜绝“模特化”

要想避免问题模特化,需要师生有问题的优化意识。怎样让提问更有效?首先,要清楚“问什么”。利用三维目标锁定提问目标很有必要。三维目标为提问的目标提供了指导方向。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其次,要明白如何把握文章中富有启发的关键问题,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1)文章中有深度的地方;(2)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3)文章画龙点睛处以及重点词语;(4)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

提问前,有问题的优化意识,清楚问什么,怎么问,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真正避免问题的“模特化”现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集体备课的实践和反思 下一篇:浅谈初高中学习衔接难的几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