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审美有没有标准

时间:2022-09-08 02:13:01

奇石审美有没有标准

编者按:《中华奇石》杂志有一个作者群,这个群里的老师们各有特点,思维活跃。你一定常在杂志上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看到他们深刻,新锐有见地的文章。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平时隐身群中,会聊一些热门的、敏感的、甚或“无用”的话题。

话题不知所起,或一往而深,或浅尝辄止。有时心有戚戚,有时面红耳赤……

这次的话题,关于奇石有没有标准?小讨论,小火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灵感一来,必有立论严密的大作在后头――或许看了你也有话说,来吧,一起聊聊。

南极渔人(王永奎):我需要重复老别(别尔嘉耶夫)的那句话,美不属于决定化的世界,他脱出这个世界而自由的呼吸。

默语(刘志成):为美的事物定标准就是为自由建牢笼。

人性中存在着一个盲区,一旦被点燃,失去理智,如干柴烈火,爱莫能助,古今中外皆有先例。

南极渔人(王永奎):盲区一说很形象,依我理解即是佛洛依德大师“我”字的三说:“本我”、“自我”、“超我”。尤如是座冰山,可见部分应是“自我”(受道德理性制约),盲区就是“本我”(属水下部分,有很多上不了台面的动物性),“超我”才是理想层面应该追求的方面……可知当下问题的严重性。

我曾是南极考察工作者,凭我的知识,可见部分的冰山仅占十分之三,水下部分却占十分之七,所以冰山在阳光下消融常会整体性的翻转再平衡,显露平时难见的部分。我想刘老师所说的“盲区”部分终有一天会被大伙看穿识破,因为时代进步是潮流,谁也不能阻挡!!!

默语(刘志成):以技而论谓之匠,以量而复谓之俗。大凡天才之艺术,厚积薄发、来去无踪、顿悟而就,如兰亭序也。

南极渔人(王永奎):只因是艺术的属性所决定的,奈何不得,出丑者责任自负。

江南写造(钱学武):一味提倡合模与继承,实质真是不懂文化。丢了自己本心本身,就会掉入文而不化、术而不艺的窘境,却仍在沾沾自娱自己为文人了。而不必追究字还不识几个的,文化只用来装门面就到了末路穷途了。

受不了,受不了……

文盲也会有文心,答案是肯定的,但文盲与文人浑身不搭界也是肯定的。所以我坚决反对现在“文人赏石”的标签。必须打拐、打假!

“文人”的的确确不是好冠冕,有流氓的、有奴性马屁的、更多消极避世的,莫吃重望远离,兜不住就放弃。横刀立马真气概,以笔投枪也见红。

南极渔人(王永奎):一石激起千层浪,江南大呼受不了。只因丢失六祖履,未曾踏着自家底。我辈同仁齐努力,拾鞋归根能腾飞。

江南写造(钱学武):满场嗡嗡叫,就是不见血,底蕴不必多识字,老妪也通真道理,常情依逻辑。立论要鲜明,鲜红红明晃晃,管他二十一。

一粟Smakefriend(宦振宏):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有些不同和中庸。我觉得赏石艺术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

赏石没有标准,是源于艺术没有标准的说法,艺术没有标准吗?还没有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对外能一致公开说自己的艺术门类没有标准。一旦提出,其圈内自己就有人提出反对。艺术没有标准,最近书画界提出的较多,但即使是书画界也有不少人反对,书画的标准还多,如构图的黄金分割标准,透视标准等等。楷书有颜体、柳体等标准。我觉得艺术有共性标准,也有个性标准、比如颜体,一看就是颜真卿的楷体标准;京剧艺术中,梅兰芳的梅派,一看便知,那是梅派标准,这些是共性标准。

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也有个性标准,个性标准相对随意,这就让人感觉艺术没有标准,比如草书,其共性标准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即使是张旭醉后写的草书,大家一看便知,那是共性标准,否则大家都不认识,那就是潦草,不是草书。反过来,张旭有其个人标准,这个标准是随意的,他的个性标准与众不同,大家认可。也便有人认为书法艺术没有标准。

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对的,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还可以相互转化,如颜真卿的个性标准的楷书大家认可度高,逐渐成为共性标准,成为著名的颜体,另外,从更长的历史看,艺术标准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艺术形式轮番占据主要地位,甚至淘汰旧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艺术显然没有标准。艺术没有标准是绝对的,艺术有标准是相对的。但艺术的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帮助的。两者不可偏废,走向极致并不可取。

就像哲学中的概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能因为绝对的运动就否定相对的静止,也不该为相对的静止否定绝对的运动。

南极渔人(王永奎):亦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实际中我们往往时常会混淆二者。

江南写造(钱学武):我只想说文人石不是台阶,更不是标准。不能误人子弟,数量不等于质量。还是有逻辑问题。

默语(刘志成):再说标准,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如不具备数学语言,如何造出凝固的音乐。但若以数学模式去规定观赏石的美,既可笑也徒劳。

南极渔人(王永奎):人们很少做他们相信是对的事,他们做比较方便的事,然后后悔(鲍勃・迪伦),若能后悔倒也不错,前一阵子国务院不是一口气撤消了119项职业从业资格规定吗。难道看不清标准规定后面的用意吗?

默语 (钱学武):王老的真意是石界体制外的体制大佬们,用标准绑架审美。

南极渔人(王永奎):这是一种禅理式的审美,注重简化与静心。

卧看闲云(苏立社):其实我们也有标准,否则就不会评别人的标准了。亦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实际中我们往往时常会混淆二者。王老师这话好。

一粟斋makefriend(宦振宏):苏老师说得对,当我们评价别人标准时,实际上就是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标准实际上也是一种标准,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标准,甚至几个标准(如不同阶段或不同对象等)。每个人的思维受自己大脑的指挥,一个人的大脑思维方式看似与众不同,花样很多,实际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都决定了他的思维朝向某个方面的定向。那个规律就是他的标准。执着地认为没有标准,也是一个标准。如果真没有标准,那么今天认为没有标准,明天可能会有标准,后天也可能再认为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是可以接受各种思想,各种标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之谓斋(高) :我的一点意见就是:现代赏石也应是开放性的。只是一些组织、理论家总想把它圈定成某种定义而已。

老温(温庆博):艺术没有标准是绝对的,艺术有标准是相对的艺术作品,在各种可测量、可描述的形式方面,都会存在某N标准。但不是所有方面,比如神韵气象。在我们具体地评论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用的就是自己的标准。

一粟斋makefriend(宦振宏):温老师说得是,艺术作品有的有明确标准,在神韵气象方面没有明确标准。我觉得还是有标准,什么标准?模糊标准,非量化标准。在神韵气象方面,还是有优劣,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为的优劣,这也是标准,尽管无法量化。有的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感觉,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标准。这就要谈艺术标准的特点了,我以为,艺术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标准的可变性,标准本身有可变性,可以更完善或更丰富;标准的共性与个性,共性往往相对固定,有一定的具体标准,个性标准很多很杂,要求不高,这是很多人认为艺术无标准的依据,实际这是个性标准,这也是标准;标准的更替性,标准可以被其他新标准更替甚至完全淘汰;标准的量化不强求性,即标准可以量化,也可以模糊。标准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想法;标准的非完整性,标准可以是完整的、系列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标准的时效性,标准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或长或短,长的便是经典标准等等。我还在思考整理中。

赏石艺术是否有标准这个话题讨论较多。在相对有标准的探讨中,我认为核心是:有判断就有标准。不管这种标准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量化的还是无法量化的。除非不作判断。

南极渔人(王永奎):泛泛而谈没意义,要抓本质才能醒悟!必须站在美学史整体性视野的高度才能说得清我们的问题!因为新派赏石复兴的近30年来,我们幼稚的头脑接受着种种大师和理论家的教悔,比如王大师的“非艺论”、某大师的“不懂1:0.618(黄金分割)就不要来玩石头”诸如此类。现在回顾,如若轻信真的上当了!

默语(刘志成):石本自然造,与心互映照。若以个体言,各美其美妙。

南极渔人(王永奎):这就是设立文本标准的荒谬性。自己怎么玩都可以,就是不能强加于人。

墨林(崔悦亮):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出版《当代画家书法欣赏》时,就征求书法大家魏启后先生意见,他就不主张引导性欣赏,他讲你的赏析只代表你个人见解,不能让读者认为就应该如此欣赏。现在想来,仍受教益。这观点与王老师观点不谋而合。

默语(刘志成):十多年,石界刮出“玩象形低档,抽象高档”之论,一次北京大展,北京藏石者来到上海石馆,大呼上当,说:你们上海怎么都是象形石,我听了他们“象形低级”的说法,把内蒙象形石都处理了。

南极渔人(王永奎):是这个理,自己怎么喜欢都可以,偷着地乐,告示式地乐,但就不能越雷池去强加于人,通过交流获得共通感是大幸,没获也正常。只是杜尚被逼急了才放出了“泉”,似乎撒了泡尿,拍屁股走人……看你们咋滴!

这类付学费的事不要太多,我要重申老别(别尔嘉耶夫)的话:审美不属决定化的世界,它脱出这个世界而自由地呼吸。

默语(刘志成):本属于私人领域的玩赏之石,居家也好,园林也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就是个人的价值观,无须评头论足。一旦变成社会性的认可,定会失去生机,令人生厌。因为,谁又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示给公众,以博认可,其理显而易见。

上一篇:湖南石友热投印尼葡萄玛瑙 下一篇:从“达人”的词义演变探究日语逆输入的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