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8 01:41:1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G633.55

自古一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作为一个初中地理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

首先,教师要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育”一词的语源本来有两层含义----引导;传授。英文单词“Study”原本就有学习、研究之意。但在我国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老师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既担当着导演者的角色,又扮演着表演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事实情况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根本就被当做了知识的容器,没有发言权。老师根据自己的意志把书本知识让学生圈圈点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过程机械而又枯燥。学生只能顺从、被动接受,从不敢质疑。其结果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最多只能识记或重现一些现成知R,因而根本就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创新。另外,传统地理教育中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统一要求,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人云亦云,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是非常有害的。研究表明,从众性是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之一。从众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在认知过程中,其思维较呆板,不具流畅性,更谈不上创造性。

通过对传统地理教学的反思,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确立“引导”型为主的开放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多读有关教育创新的理论文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途径,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环境的禁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对于不同的答案,要求同存异,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打击、责难,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光有创新的热情,没有创新的思维也不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沙特阿拉伯,以解决沙特缺水的问题?”、“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如何把太阳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收集起来为人类利用?”等问题,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再次,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创新精神仅凭地理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教材上呈现的知识,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识,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积极从网络、报刊、杂志上学习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

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看得少、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总之,作为地理教师只要多用心,多思考,多努力,就一定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21世纪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影响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