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学生“错误”,引领学生走出歧途

时间:2022-09-08 01:24:25

正确看待学生“错误”,引领学生走出歧途

“失败是成功之母”,话虽这么说,可谁也不喜欢失败。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左讲右讲,自认为已经非常清楚,学生还出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采取批评的形式或随他而去的态度。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它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老师、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实际上,“错误”并没有那么可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还处于初学阶段的小学生。课堂上学生有学习的责任,但也有学不会的权利。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一棒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应当细细追究出错的原因,做出恰当的处理。这样做,你会发现原来“错误”是课堂的有效教学资源。

1.“错”让学生豁然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教材创设了买泳圈的情境:一个泳圈12元,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我认为这个内容很简单,于是,我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其计算方法,学生自学的结果可谓五花八门。

其中正确的做法有:

①12+12+12=36(元) ②12×3=36(元) ③把12元分成10元和2元,3个10元是30元,3个2元是6元,合起来就是36元。④3×12=3×2×6=6×6=36(元)。

错误的做法有:①12×3=16(元) ②12×3=32(元)③12×3=63(元)。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没有忙着作出肯定或否定,而是先让做错的同学分别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第①种做法:12×3=16(元),我先用乘数12的个位2去乘另一个乘数的个位3等于6,由于第二个乘数没有十位,所以12的十位上的1不与任何数相乘,搬过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第②种做法:12×3=32(元)1乘3等于3,2搬过来,就像10×3=30,100×3=300,除了最高位,后面的数都是搬过来的。第③种做法:12×3=63(元),2×3=6,1×3=3,所以12×3=63。听完他们头头是道的解释,虽然有些啼笑皆非,但很快分析出了学生出错的原因:第①种错误是受加减法的影响,把“相同数位相加减”迁移到乘法中来;第②种错误是受前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影响,学生只记住计算技巧,没弄明白算理;第③种错误是不顾数位一味地乘起来,结果出现12×3=63。归根结底,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由于没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但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让做对的同学来谈谈他们的算法:

生甲:一个泳圈12元,买3个泳圈就是3个12元,3个12相加得36元。

生乙:3个12可以用乘法表示,口算的时候还是3个12相加,所以得36。

生丙:我是这样想的,我先把1个泳圈的价格看成10元,3个就是30元,由于每个少算了2元,再把3个2加上去,就等于36。

生丁:我把12拆成2×6, 3×12=3×2×6=6×6=36(元)。

我肯定了这些同学的做法,并发现原先做错的同学也频频点头、思索。于是我再次结合情境强调:3×12表示3个12相加,我们可以直接相加,也可以把它看成3个10和3个2,再把它们合起来。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算理和算法:12×3,用一个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其中个位的2乘3表示3个2,就是6;十位的1乘3表示3个10,也就是30,合起来是36。

2.“错”促教师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反思自己。学生是教师的镜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失误与错误,末达到教师的期望值,就说明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和隐藏于其后的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如上例,学生出现错误的算法说明这部分学生没有理解乘法的意义,甚至有学生对数位的意义也有些模糊。不明白算理,又怎么真正掌握计算技巧呢?找到问题的结症,教师就要策划相应的解决办法,除了让学生弄明白3×12就是表示3个12相加外,还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做相关练习,加深对乘法与加法关系的理解,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逐步提高口算速度。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失误与错误,我们没有必要消极对待,而是应该把“错误”当作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此为契机,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豁然,让老师在反思教学策略中不断成长。

上一篇:烹饪教学项目化与考评职业化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小议房建工程混凝土浇筑监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