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08 01:00:04

浅谈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审计部门对于加强国家建设资金的管理,促进工程质量,有效提高审计监督效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审计工作实践,探析其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工程审计;问题;对策

建设工程审计,特别是其中的外包工程设计,是不断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基建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审计经验,就工程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工程审计的内涵

作为监督经济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基建审计是指为了维护施工单位或是单位业主的自身合法权益,根据现代化的审计方法,根据国家的有关的政策和相关法规,审计机关或是审计组织对建设单位的各项投资全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根据审计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基建审计不仅能够有效地保障经济投资活动的正常运行,同时不断地促进廉政建设。

二、工程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事前审计不充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对工程项目前期勘察设计不是很重视,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做好充分的事前审计工作,经常出现“建建停停、边施工边设计”的情况,这会给以后的施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2.内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审计中介往往会与甲方乙方之间发生矛盾,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和建设方也会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通常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和工期上的延误。

3.对施工合同的审计不到位。为保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基于权利和义务关系,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在日常工作中,审计部门对于此类合同较为忽视,没有对内容的规范性和可靠性进行严格的审查。合同中的语言组织上经常出现不够严密的情况,这也为今后双方对于权利的界定、后期工程款的支付埋下了隐患。

三、基建工程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建工程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没有出台统一的效益审计的评价体系,对基建审计项目如何评价投资效益没有具体的规定,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带有先驱性和实验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面对同一问题之时,不同的审计机构和人员,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审计评价体系,缺乏严谨性,尤其是一些定量指标,没有全面的系统定量指标,判断结果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公信力。

2.政府的审计监管力度薄弱。政府部门的审计范围相对于大量的基建投资项目而言,是非常有限的。直接覆盖的内部审计或是社会审计,对于违规事件又没有处罚权利,因此对于一些违规建设的施工和建设单位,没有感受到来自政府部门那种具有惩罚性的审计压力,从而铤而走险肆意妄为。尤其是最近几年,政府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大量的重点建设项目上马,有限的政府审计对于庞大的国家重点项目有心无力,对于投入的政府资金缺乏后续监督,有限的基建资金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

3.基建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偏差。施工建设单位的基建管理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结算的正确性。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足,政治意识不到位。在工程质量等重大问题上不能坚持原则,对于工程造价方面的各种签证管理不到位,对于舞弊行为不加以制止,甚至放任其发生。第二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差,不具备关于基本建设的专业知识,在监督管理过程中不能发挥督促作用,非常容易被施工单位蒙蔽。

四、完善工程审计的政策建议

1.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建立健全一整套透明的管理体系。确保全过程监管,不再单纯的依赖人的觉悟,而是由有效的制度来约束监管工程管理。

第一,审查项目立项及勘察设计、招标投标、项目合同。主要关注前期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环境影响评价;勘察设计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的重要内容,对节约建设资金,避免损失浪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把握工程量的真实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把好质量关。甲乙双方的工程结算,对于工程竣工的后期审计来说是重中之重。作为结算中的基础数据,工程量的核算决定了直接费和其他费用的计算。

2.建立健全责任差错的追求制度,不断深化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对违规事件发生的追究力度,为确保邪不压正,必须做到发生违规事件的严肃处理。建立长期有效的施工单位和物质供应商的绩效评估体系,在保障工程管理顺利执行的贯彻同时,对采取不正当经营的施工单位和经营商采取严厉措施,扣取工程款或是限制订货等,情况严重者直接解除合作关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工程管理上的失误。

3.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福利待遇。工程审计人员要懂得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些综合知识的提高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自学是远远达不到的,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给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确保工程质量。

五、结语

作为监督基建项目的重要举措,不断的深化工程项目审计,对于控制国家基本建设成本,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培成.浅析工程造价管理与投资控制[J].科技信息,2006(4)

[2]马林林.浅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山西建筑,2008(1)

上一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下一篇:企业如何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