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时间:2022-06-28 11:53:07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摘要】本文一改通常传统的经济性理论思维,站在物质需求的角度上分析经济增长的极端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着重把握经济市场的内在循环体系以及其内在生产关系,使生产经营者总体趋向于高收入市场投资,以期实现节省运输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聚集;地区差异;新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是对我国地区经济区域差距、产业聚集以及落后地区制造工业发展模式间的内在运行机制的思考。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和具体经济结构理论重心的研究,深刻剖析了中国各地经济的差距实质上是沿海城市与西部城市制造业聚集程度间的差距,运用各省经济产业集聚因子进行全方位分析比较,根据我国实践工作中的中西部经济比较优势,提出相应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

一、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分析

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其产业聚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工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我国现有阶段区域地理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来源之一。就世界范围来看,制造行业的产业聚集是工业化生产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在工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具有竞争机制的制造产业一般会采用集聚的办法将某类特定产业与城市名称相联系,如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就在《国家竞争战略》中提到,通过对多个国家实地研究考察发现,提出国家间的产业竞争具体表现在一个国家内地区集聚产业上。中国产业集聚情况也是一样,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地区产业聚集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离不开的,特别是针对制造工业来说,在极具产业竞争的地方,往往会存在一定形式的产业集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历久弥新。

二、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异研究分析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经济演化过程、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组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具体得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空间产业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区域经济的增长程度一般是受制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而到了90年代后期,地区经济差异的扩大化发展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产值额度与非农业产业经济空间分布情况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所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产业正在不断发展,相对来说,西部地区正逐渐走向下滑的道路,成为农业与重工业产品不发达的地区。根据泰尔指数可以分析得到,我国三大经济地区各自形成贫富分布不均的产业区域,西部地区产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则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沿海地区经济地位对于地区上的差异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则相对慢慢沦陷为农业产业与初级产品生产地,因而造成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制造产业集聚程度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部分制造产业已经显示出极强的集中性而且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城市。通过对省际数据面板研究造成中国地区工业经济聚集的原因分析,利用空间范围内的经济研究法具体从产业层面对我国区域技术产业进行有效研究得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状况、城市化发展水平都是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相对来说,沿海地区是具有相对优势的,无论从市场需求量还是经济贸易自由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其区域经济的集聚。

通过对企业竞争机制与企业互补机制两方面角度可以重新跟进区域产业集聚的微型聚焦,有效利用不同微观企业决策与中国贸易所产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形成沿海中心地带、西部经济的区域经济格局。区域产业的集聚是造成企业劳动力外泄的关键性因素,就我国具体国情而言,部分非农业产业逐年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区域劳动力资源开始慢慢向沿海地区转移。这一现象的发生渐渐开始让我们思考劳动力具体流向、区域产业集聚中存在的内在关系,追寻中国地区产业存在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分析劳动力流向的经济运作机理,从而再进一步帮助我国实现空间上的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结合,更有效促进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三、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

1.企业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追求低成本的生产发源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集聚度,其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控制:第一,自然性因素,就我国企业现展模式来看,同类型的企业一般比较倾向于在经济市场比较大、运输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充实着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地方集聚。天然的资源开采与低廉的运输费用同属于自然资源,都是企业集聚所要考虑的因素。第二,规模经济因素,其具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内部产业集聚是通过将专业化较高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和经营成本费用。而外部产业集聚则指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一定地区的互补模式,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

2.市场外部的经济环境较为成熟的劳动市场的共享、专业化的人才投入以及高效的服务发展等都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间的集聚。其具体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知识溢出效应,在产业集聚区域,各企业间的专业技能在同一地域企业间高效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个企业都在这一知识流动中获益匪浅,使之在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第二,人才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区在提供人才方面较其它经济区域而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为集聚区内聚拢了大量相同行业的人才,其技术与资源都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很多优秀专业人才都比较希望向这一地区靠拢,从而形成了相对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存储库。第三,延展企业的资源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内,聚集着大量的相关专业的服务类行业,使之形成较好的延展企业,其中包括交通运输行业、专业代销行业以及技术服务行业等,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在同行业内的竞争机制。

3.地区因素产生产业集聚,其主要分为地域品牌的产业集聚和企业精神、政府制度相互影响的产业集聚。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会建立自己独特的产业集聚区域,帮助自身建立产业品牌,有效的实现本地区地域品牌与经济特色的统一结合,例如武汉地区的“光谷”就是湖北高新信息的代表,象征着地区经济文化独具一格的特色。同时地域品牌也代表着地域信息载体,是一种无形的地域资产,是地域文化、地域身份的象征,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而对于企业精神、政府制度相互效应的产业集聚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最先进入集聚区域的企业领导者一定是具有非常优良的企业精神的,从而使得这种精神成领导产业集聚的决定因素,是带动整体产业水平的力量源泉。第二,科学合理的政府政策对于产业集聚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效益,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是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产业聚集与中国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呈现出不平衡的区域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健全中部崛起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同时积极推进落后地区产业的发展,平衡中西部经济,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我国经济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波.资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

[2]胡彩梅.产业集聚结构对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下一篇:浅谈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