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9-07 07:27:2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0-0033-0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分析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阐述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型中的两大问题,结合办学实践提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型并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和途径的拓展和创新。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软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当前,我国依托于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增加,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对各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按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业务收入要突破4万亿元,从业人员要超过600万人。我国软件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未来良好的发展规划和预期,对软件专业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人才规格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产业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对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软件产业更是如此。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技术人才是关键。印度软件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印度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要以软件人才培养作为发展软件产业的支撑。

1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

1.1 知识技能要求高

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软件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附加值高。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软件应用领域、应用形式的不断创新,软件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软件生产不同于一般制造业,调研显示,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以中高级软件技术人才为主,对软件蓝领等初级人才的需求量很小。

1.2 技术发展更新快

在软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设计、开发、管理、测试、维护等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工具也在快速发展,不断升级和更新。软件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最新的软件技术和软件工具,并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知识陈旧、技术落后的软件人才难以适应软件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1.3 岗位能力要求侧重点不一

在信息化时代,软件无处不在。软件产品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软件企业领域专业特色越来越强,这些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对软件人才的能力要求各有侧重,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搞清一色、大锅饭,而必须针对不同的企业和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做到有的放矢或一矢中的。

2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软件人才培养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需求旺盛、结构失衡、教学内容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状况,其中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共性的问题,也有软件人才培养特点导致的个性问题。

2.1 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仅解决软件人才数量短缺的问题,只需要扩大专业办学规模就可以了,但更突出的问题不是没有软件专业毕业生,而是培养出来的软件专业毕业生难以胜任软件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可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规格问题,高校人才培养规格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难以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按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同质化培养人才与企业因岗位需求个性化需要人才导致的矛盾;二是学校从自身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和教学特长出发注重理论教学与企业从自身业务开展需要出发注重实践能力导致的矛盾。

学校和企业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理念是不同的,因此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认同标准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学校和企业的理解不一致,这是人才培养结构矛盾的根源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为了服务社会需要的,所以学校必须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来重塑自己的人才培养观念,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需要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2 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

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软件企业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能融入工作团队,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外语能力等。如果担任软件项目负责人,还需要有计划、管理、协调等综合能力。

由于学校环境相对简单宽松,教师和学生主要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上,忽视了软件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名词“IT男”、“程序猿”等就是对软件人才普遍不善于表达沟通的—种社会形象定位。

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长远的影响。综合素质和能力薄弱将导致毕业生难以融入工作团队与他人协同合作,难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无法主持承担工作项目、组织协调工作团队、安排落实工作任务,无法实现自身能力和工作岗位的不断提升。

2.3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

软件技术的发展速度快、更新快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特征之一。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新的技术和软件工具层出不穷,而高等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知识更新往往滞后于技术应用。作为培养软件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高校,必须紧跟软件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企业的技术更新升级,紧跟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近些年软件测试、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等在业界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跟上。

3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型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一模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制订阶段,学校难以真正做到紧贴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人才能力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和企业之间只有松散的联系,企业只是站在配合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做一些工作,并不认为是学校和企业一起在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学校也没有将具体的哪几家企业作为将来学生毕业后最有可能的就业单位,因而也并没有真正深入几家企业,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并把企业的意见建议、想法要求作为必须要遵循的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学校从开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学生毕业,这一周期一般是5年,提前1年开始调研和制订方案,然后是4年的本科教育。在这5年中,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像软件这种技术发展更新非常快的行业。这将导致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产生脱节。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型中的两个问题,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提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型,如图2所示。这里的校企协同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育人和用人的衔接和统一。

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型中,学校和企业应当建立长期、紧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制订阶段,学校必须深入调研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企业,了解这些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企业也应当站在培养自身发展所需后备人才的角度,密切配合学校,提出企业现实的人才需求规格。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学校必须紧跟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变化,通过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选择、课程内容更新、企业课程嵌入等方式调整人才培养实施环节;而企业也必须要介入和协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参与实验、课程设计、实习、讲座等教学环节,将企业的技术、理念、文化带到学校,保证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衔接。

4 校企合作模式与途径的拓展和创新

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平均就业率只有70%多一点,不少的学生一毕业就加入了失业大军。就业压力大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就业率高低是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面对的重要考核指标;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毕业生就业难,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缺乏合格人才是困扰地方政府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推动企业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

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东软和中软作为软件行业巨头,都积极参与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培养的人才既可服务于自身发展,也可推荐进入其他软件企业,服务于整个软件行业,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模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例如,金陵科技学院和多家企业合作,通过科研项目与实习任务置换、生产任务与实习任务置换、企业岗位培训与实习任务置换等方式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岗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也为企业完成了部分科研、生产和人员培训任务,学生的就业率也有了一定的保证,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也有了人才支撑,实现了合作共赢。

5 结语

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我国软件产业面临发展战略机遇。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软件人才,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仍存在结构失衡、教学内容滞后、实践能力弱等问题。CDIO工程教育思想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业巨头为校企合作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作出了表率。以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型为框架,以各种校企合作方式、途径和措施为支撑,可以形成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可以按照这种模式,紧贴软件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紧跟人才规格变化,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做到基本符合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要。

上一篇:让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体 下一篇:博客卖桂花,商界奇女子斩获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