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07 05:37:07

认知风格发展研究

摘 要: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或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语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有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整体性和序列性、聚合和发散型、冲动型与沉思型、容忍倾向和排他倾向等认知风格。

关键词: 认知风格 类型研究 教师认知风格

一、认知风格类型研究

1.场依存——场独立

场独立与场依存型是人类认知风格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场”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感知。所谓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在充满干扰项的视觉场中具备分辨出某个具体相关项的能力。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则完全相反。

最早测试场依存和场独立的心理测验是身体调节测验(Body adjustment test),而后这一测验改进为棒框测验。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测试场依存和场独立的测验发展出纸笔测验: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简称EFT)。

场独立风格的学习者一般从整体区分局部,不易由于背景的变化而改变,比较自主,能独立对信息进行重组。另外,场独立风格学习者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其与整体的关系。

2.整体——序列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和施克特(Pask&Scott,1972)最早提出“整体——序列思维”。

Pask通过实验表明,有些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采取整体策略;有些学生则倾向于采取系列性策略。但这两组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时,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尽管他们达到这种理解水平时所采取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Pask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对这种方式进行归纳,属于整体性思维还是序列性思维,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个体的信息加工的策略,而非认知风格维度的概念。

3.聚合——发散型

聚合和发散型认知风格是研究较多的一个维度,它最早由吉尔福德(Guiford,1967)提出。

后来,赫德森(Hudson,1968)进一步发展了这个风格模型。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物体用途测验的成绩差异上。他发现,即使学生的智商很高,但在物体用途测验的成绩上还是会有极大的差异。他把那些想不出物体的不明显用途的学生称为“聚合型思维者”;把那些能讲出极多用途的学生称为“发散型思维者”。①

4.冲动——沉思型

这种认知风格是卡根(Kagan et al.,1964)及其同事提出来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1)认知冲动型:对各种可能的选择做出简短的回顾后,迅速做出决定,往往出现较多的错误;

(2)认知反思型:在做出反应前深思熟虑,认真思考所有可能的选择,犯的错误现对较少;

(3)迅捷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而且犯的错误较少;

(4)缓慢型:反应较为缓慢,而且犯的错误较多。

这一认知风格主要是通过匹配熟虑图形测验(MFFT)进行测评,通过这类测验,可以识别出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

5.齐平——尖锐型

豪兹曼和科莱因(Holzman&Klein,1954)最早采用平型和尖锐型这一术语来指称认知风格。Holzman&Klein认为“某些个体过于简化他们的知觉(粗放加工),而另外一些个体则倾向于以一种复杂、分化的方式来知觉任务,很少显示出同化(敏锐加工)。”

对于“齐平和尖锐”的测量,通常采用图形化测验(Schematising Test,Holzman&Klein,1954)。

赖丁等人认为:“从粗放到敏锐这一连续体,是在个体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更为具体地说,这涉及记忆结构从‘流动’到‘稳定’的发展,或者说是过去和现在的表象从‘概括’到‘不断’分化的发展。”②因此,齐平型认知风格的人善于利用先前事件同化新事件,尖锐型者善于区别对待先前事件和新事件,不易于混淆记忆中相似的内容,甚至可能夸大它们之间的差异。齐平型学习者与内向型个体有很多相似之处。③

6.言语——表象型

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1971)是双重编码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在信息的存储、加工与提取中,存在着视觉表象和言语两种表征方式;而且,这两种表征方式同等重要。④

在Paivio研究的基础上,赖丁(Riding)及其同事发展出一种形象编码测验,以区分言语型和表象型这两种表征方式。

学者赖丁(Riding)等对从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这两个维度对以上认知风格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整理。见下表(赖丁,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见下表)⑤

二、教师的认知风格类型研究

在教师认知风格上的研究,多是基于叙事和课堂观察的个案研究。威特金(1977)认为:“具有场依存认知风格倾向性的教师,一般认为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比搞讲座的授课方式要好。相反,具有场独立认知风格倾向性的教师,则强调讲座型的授课方式。”⑤戈登和格拉斯(1978)则认为“场依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错误,极少批评。而场独立型的教师刚好相反,比较注重学生的错误”⑥。国内学者李寿欣、孟庆茂(1999)在研究中发现“场依存的女教师,她们给予匹配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表扬,提更多的问题”。同时,他们还发现“场依存的教师偏爱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喜欢与学生有相互作用过程的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刘莉(2011)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认知风格的调查发现,对外汉语教师的认知风格与其教学模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挨个儿回答问题,直到答对为止;(2)审慎型的认知方式使得教师注重条理与细节,严格遵守教学大纲,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让学生深思熟虑后再回答问题;(3)发散型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对于多个答案的情况处理得当,从容自如,教学中体现出模糊思维的特点,常会让学生概括大意,考试的时候以选择性题目居多;(4)齐平型的认知风格使得教师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认为教师充当权威者的角色,不喜欢课堂上质疑教师的学生,而喜欢谦虚听话的学生,愿意让学生齐声朗读。⑦

注释:

①Hudson,L.Frames of Mind,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8.

②刘莉.CPSI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③高文.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④R.赖丁 S.雷纳著.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标题未采用译者的翻译).

⑤Witkin,H.A.,Moore,C.Goodenough,D.,Cox,P.,Field-depen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ach 47,1977,1-64.

⑥转引 张海霞.教师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5).

⑦ 刘莉.CPSI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2]王添淼.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6).

[3]王添淼.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汉语学习,2009(4).

[4]吴思娜,刘芳芳.不同认知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

[5]Pask,G. And Scott ,B.C.E.,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ndividual compet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4,1972:217-53.

[6]Guilford,J.P.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McGraw-Hill,1967.

[7]R.赖丁 S.雷纳著.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

上一篇:浅议当代女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 下一篇:浅议网络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