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时间:2022-09-07 05:07:31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些古诗名句相信大家一定记得,前者呤尽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后者又描绘了一幅清新亮丽的初夏美景,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更是把老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的如些淋漓尽致,这些都是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现简单规纳如下:

一、课前创设古诗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不同,其内容一般比较短小,字句凝练而抽象,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初会有畏难情绪,或是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学奕》一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由课文改编成的“东方小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弈秋教两个孩子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地听从弈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听着, 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 想着如何用弓箭去射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课文情境,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再比如讲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先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相识、相知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两人的友谊,自然而然就非常想知道这首古诗到底在讲述什么,激发了主动探究的兴趣。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多呤诵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上教师的范读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重视范读,如果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并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创造意识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诗人的智慧和灵性教学古诗词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诗歌极具形象性,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让他们展开想象。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杜甫笔下春天的美景,可采用斯特劳斯的轻音乐《春天圆舞曲》为学生朗读配乐,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的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在阅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后说一说,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生机盎然、风光旖旎的迷人画面。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让孩子再画一画,教师在教学时,激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涂抹上色彩,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一边,呈现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其乐融融。有些古诗还可以演一演,古诗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文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如《黄鹤楼送别》教学最后,安排学生表演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感人场面,学生们兴趣盎然。

这样既有效地依托文本,更好地“用教材教”,体现大语文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可以很好的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灿烂的文化结晶,是我们精神的宝贵财富。作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正确把握好古诗文所包含的情感,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现状,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完善之路。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下一篇:体育开放式教学实践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