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流行语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时间:2022-09-07 03:45:36

关注流行语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段内高频使用的新奇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词汇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流行语包括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固定格式,受社会、语言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时间性、阶段性、新颖性等特点。

把近几年的流行语拿来进行分析,来源主要有:

1. 社会热点问题或社会事件

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每一年度都会涌现出许多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字词句,它们敏锐及时地反映出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具有鲜明的年度特征,成为社会变化最敏感的显示器。例如“拼爹”比拼的是“爹”的地位和实力。“我爸是李刚”“我叔是金国友”,都是典型的“拼爹”语言。这类词语的流行,反映了大众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嘲讽和不满。

2. 外来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汉语也不例外,中外交际不断深入必然造成语言接触。英语和日语词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流行语影响较大,传播广泛,并带来了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的变化。如来源于英语的“酷”(cool)、“秀”(show)、晒(share)等。近几年来源于日语、日本动画片的更多,如“卖萌”“吐槽”“控”“达人”等。

3. 地域方言词

如“坑爹”原是骂人的话,字面义便是“欺骗老子”。连老子都敢欺骗,胆子也忒大了,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愤慨。

4. 传媒语言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媒体等技术的发展给流行语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许多流行语都来源于网络用语、小品台词、流行歌曲、影视剧中的经典对白等,并借助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流传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流行语。

(1)源于网络。当前,网络已成为流行语衍生推广流传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借助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流行速度也更加地迅速便捷,有些甚至进入传统媒体用语,在各大报纸上“亮相”,如2010年的网络流行热词“给力”“不给力”,被很多报纸作为标题使用。

(2)源于电视节目。如2008流行语 “不抛弃不放弃”,是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十分经典的话。2012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则出自电视《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

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出现有语言系统的自我调节,但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为现代流行语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它不仅是社会生活的镜子,也刻有特定时代下的语用心理的烙印。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呈现出时代性,如标新立异、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情绪宣泄和平衡的心理需求、被认同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等,主要体现为趋新求异、娱乐游戏、认同模仿的心理特征:

1. 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指个体喜欢寻找、接受和学习新奇事物的心理,它一方面推动着人们去追随新颖奇特的流行语,另一方面促使人们通过使用或创造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彰显自我,满足个体标新立异、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也使流行语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如车尾流行语,从一本正经的“小心撞车”到嬉皮笑脸的“千万别吻我”,及至温婉含蓄的“我怕羞”。人们趋新求异的心理,正是车尾流行语也是其他流行语产生的内在动力。

2. 娱乐宣泄心理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到本世纪,娱乐化在各个领域不断风行。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精神紧张,心理负担过重,成了公认的社会现实。面对压力,人们有一种强烈表达的需要。在全民娱乐的时代,由于这种需求的存在,委婉、幽默、调侃、含蓄的流行语应运而生。作为流行语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更喜欢恶搞,以娱乐自己、娱乐大众。2012 “屌丝”一词,反映出了一种集体焦虑,是对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的自我嘲弄,更是当下现实社会矛盾的折射。还有像“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压力山大”等,都是用一种诙谐方法,释放着人们的心灵,缓解所面临的压力。

3. 从众心理

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它不是由上而下强制性地改变个体行为,而是由于多数人的一致意见,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如果你的交际圈中大多数人都在谈论着“穿越”“秒杀”“正能量”,张口闭口都是“Hold住”“高富帅”,而你却如坠云海,那你就会觉得自己落伍于时代和社会,心理上的压力会迫使你去学习这些流行语,以免被孤立。当你在另一个群体中进行使用,另一个群体中又会有一些“随大流”的,如此会传播到更多的群体中。可见,从众心理扩大了流行语的使用人群范围,提高了它的使用频率。

流行语的流行,与信息时代电视、网络、广播等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网络。2012年7月,《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会大量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和书面中,其中当然包括语言鉴别力弱的青少年,这就使得有人担心良莠不齐的流行语会对青少年接受规范词语和语言表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流行语该何去何从,社会上也一直争议不断。

虽然,流行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语言失范化现象丛生、恶意炒作、粗俗低下等,但它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汉语表达手段的丰富和多样化。因此,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疏通和引导,进行科学有序的规范,使其向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陈丽娟.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分析[J].科技资讯,2010(23).

上一篇: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成长为名师 下一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