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堂提问 拓展创新思维

时间:2022-09-07 02:47:29

改进课堂提问 拓展创新思维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而突破口就在于改进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方式。

本文以四种提问方式为切入点,明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内容、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一.注重激励,启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激励和鼓舞学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采取了激励式提问方法。在教学环节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将第一诗句解读、示范之后,提问学生自己来解读下面的诗句。每人一句,先提问那些主动举手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家作个榜样,慢慢地,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再提问那些不太敢举手、想参与进来的学生,让他们活跃起课堂气氛,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也能通过这些问题摸清每个学生的“底细”,便于今后的因材施教。

二.设置情境,活跃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可以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比如在讲李清照《声声慢》时,我问:能再现诗人作诗的情景吗?学生就进行了情境式再现,想象诗人在南渡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情景,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这种方法对分析古诗词效果很好。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课题,且恰当的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启发引导,锻炼思维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学生理解教材,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讲授杜甫的《蜀相》时,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我问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总结教训之后,每当遭遇这种情景时,我会马上转换角度,启发一下学生:想想看,杜甫是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么专程游武侯祠?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同学们自然会明白:杜甫此行绝不是一般的游览名胜古迹,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这样的巧妙提问,使学生的思维一点一点地被开启,逐渐深入,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四.延伸迁移,拓展思维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延伸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拓展学生思维是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课堂提问作为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理应受到新课改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罗伟.《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语文期刊2007年第10期

[2]王北生.《教学艺术》开封:河南大学出版.2004年

雷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上一篇:《小狗包弟》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