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原则的运用

时间:2022-09-07 09:38:47

例谈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原则的运用

摘要: 布朗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的12条教学原理,对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实践,以牛津高中英语第二模块第二单元Word Power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为例,就其中的交际能力原则、意义学习原则和内动力原则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教学原则;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布朗(H.D.Brown)指出:教师的很多(教学实践中)选择来源于已确立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原则。通过察觉并内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的教学很可能受到启发。教师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某种(或某一系列)教学方法,信心十足地把它付诸实践,并能在这之后评估它的效用。可见教学原则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重要原则

1、交际能力原则。即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课堂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包括:语法的和语篇的能力;功能的和社会语言的能力;策略能力;心理动作技能。

要达到发展交际能力的目标,我们的课堂就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的用法和语言的准确性,还要关注语言的使用,语言的流利性,真实性和使用的环境,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把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的这个环境中去。

根据该原则,英语课不应仅是枯燥的语法和单词训练的堆砌,而应更多地给学生创造或模拟真实的场景,让他们在相互的交际中巩固和学习新的知识。

2、意义学习原则。即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因为他所学的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有关观念相互产生了影响,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根据该原则,在设计教学时,必须确保学习材料本身有意义,各教学步骤之间也应该相互联系,而且有逻辑性。应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意识地将新的学习任务同以前学过的材料或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3、内动力原则。即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如果学习者完成任务不是因为他们期待从老师那里得到分数或某种奖励,而是因为任务本身很有趣、有用,或具有挑战性,这就产生了学习的内动力。

根据该原则,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学得有成就感。

二、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原则的运用

(一)学情分析。高一年级某班共40名学生,英语水平在5―6级。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学过Reading: An adventure in Africa,接触到了很多关于冒险活动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探险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1.教学主题。Getting ready for an adventure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练习和巩固与探险物品和探险活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能力目标:学会协商作出决定,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合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教学内容。牛津高中英语第二模块第二单元Word Power。

4.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板书直观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5.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分配:

Stage1: Review of the former reading part (5’);

Stage2: Lead-in of the “Word Power” part(5’);

Stage3: Vocabulary related to adventure necessities (8’);

Stage4: Exercise( consolidating the words above) (10’);

Stage5: Group activity (four steps) (15’);

Stage6: Homework (write a letter about travel planning) (2’);

6stage5的四个活动情景设计(15’)

No.1: Allocate the two adventure destinations to six groups (1’)。学生分成8组,5人一组。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你们一组明天要去撒哈拉沙漠/乞力马扎罗山探险,由于探险包的容量有限,只能带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指定这两个地方让学生探讨,而不是让他们自由选择探险目的地是为了降低活动的难度。

No.2: Group discussion ( what they will choose to bring with and why) (6’)。在这步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要带的3样最重要的探险用品,并给出具体的理由,讨论结果记录在下表中(理由只需给出关键词)。

No.3: Report (two groups with key words on BB) (4’)。选两组(每个目的地一组),每组派2名同学来报告,一名同学说出他们选取的物品和理由(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

No.4: Class discussion (other groups’ different ideas and a list of key words) (4’)。班级交流,其它小组发表不同意见并说出理由,由教师把其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在说明自己的理由时可把用到的一些好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如: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because…

With…, we can…

I think we should take… in case…

etc.

该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课后的写作做好了铺垫。因为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以写信的方式与远方的朋友商量带哪三样物品,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另外在课后的写作中,探险的目的地是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这就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去发挥。

三、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的达成。活动情景的设计紧紧围绕知识目标展开,不论是讨论、报告,还是交流和总结,学生都必须不断地用到与探险物品和探险活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这就达到了练习和巩固所学词汇的目的。

2.能力目标的实现。这在组内讨论中最能体现。对于选择三样最重要的探险物品,组内成员必定有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他们相互协商做出最合理的决定,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都能成立,这就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情感目标的完成。通过第二、三步达成的。学生面对选择三样最重要的物品去探险这一问题情景,必须独立思考并做出决定,这就给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这又是一次团队活动,还要考虑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兴趣和利益,这就需要他们有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原则

1.交际能力原则。学生小组去探险的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讨论,报告,总结等都是围绕这一情境展开。学生要参与交际,就必须利用相关词汇和句型,在相互交际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巩固了词汇。这与传统的巩固词汇的选词填空、词义配对等练习相比,显得更有效,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2.意义学习原则。该教学设计通过学情分析,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设计去这两个地方选择所需物品的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起来,这就产生了意义学习。这时关于探险物品的词汇就不是以孤立地一个个知识点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而是很好地融入了他们的知识网,即产生了新的认知结构。这与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相比,记得更牢,日后也很容易把这些词汇提取出来。

3.内动力原则。在众多的物品中,只能选择最重要的三样并解释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得到某个分数,或是其它的物质奖励,而是完成任务本身,即用英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得让别人心服口服,就是一种内动力。一旦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的成效就会更大。

(三)教学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走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而不是站从教师教的角度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地想怎么把知识塞到学生脑中去。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分析学情,针对不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分层次设计教学情景,让所有学生在意义学习中构建新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换位思考,设计学生熟悉,感兴趣或有挑战性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动力,通过交际互动和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布朗.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5-3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试论初三薄弱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生态型化学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