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悟――高考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时间:2022-06-02 03:33:33

读与悟――高考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将名著纳入文科高考附加题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名著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名著阅读教学人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课堂点拨结合,按照高一泛读、高二精读、高三应试的梯度分层进行,力求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能够熟悉名著人物情节,并具备一定鉴赏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大纲将课外阅读10 部中外名著纳入考试范围,构成文科附加题主要内容。这些名著或因独特的语言风格,或因特殊的艺术手法以及深刻的思想性,概括出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记录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给予人不同的审美体验。江苏省高考增加对这些名著的考查符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图把学生从快餐式信息摄取中拉出,令其走进名著,亲近名著。也能借此激发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考范围内的名著篇目内容长短、深浅不一,无专门系统的教材,学生本身亦层次迥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目前的名著教学贯穿高中整个学习阶段,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课堂点拨结合,按照高一泛读、高二精读、高三应试的梯度分层进行,力求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能够熟悉名著人物情节,并具备一定鉴赏分析的能力。名著教学应高考而生,但绝非为高考而存。

一、泛读为基,逐层精读

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探微究深的阅读方法。《边城》、《雷雨》、《老人与海》、《哈姆莱特》、《欧也妮?葛朗台》这些篇目属中短篇,泛读正文,学生需做到了解作品主要人物以及主要情节。《呐喊》属合集,需清晰掌握各篇目与人物,切忌混淆。《女神》因是诗集,且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反应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理追求,故可泛读各辑重点篇目,了解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宏观把握其艺术内涵。10部名著中《家》虽篇幅相对较长,但是人物关系较两部古典名著显得明晰简单容易记忆,情节有限,人物性格处理多属扁平,学生通过泛读通常即能够理解把握。

《红楼梦》、《三国演义》无疑是名著中的晦深之作,此时泛读应立足把握章节主要内容,在阅读指导时要求学生首先以简短梗概记忆各章内容人物。面对众多出场人物,不求把握全貌,而立足主干重点记忆。

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内容,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紧抓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分析人物性格。

精读必须立足于扎实泛读的基础之上,亦应逐层推进。考试篇目中尤以“红楼”、“三国”两部文学经典为重。精读章节、精读人物逐层深入,将重点人物放置于重点章节中理解,不可相互割裂,据此赏鉴故事内容的深刻内涵,品评人物性格特点。

二、自主阅读为先,教学策略多元化

名著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平时持之以恒的阅读积淀。在高一、高二阶段就应对名著逐一通览,并整理归纳为高三作铺垫。在复习备考阶段,相对集中地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和适当的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利用阅读及课外时间自主阅读,结合书面作业的形式,如概括章节、整理人物关系等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为日后备考做足铺垫。自主阅读的最初阶段,读书笔记交流的方法可以使阅读深入。读书心得写作可成为阅读成果的呈现平台,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这种训练方式,学生要说出、写出必须熟知这一人物,熟悉相关章节,通过说写又对人物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自高二下半期开始,适合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增加课堂讲解环节。“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有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这里,自主建构是针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名著。教师的价值引导体现在创设适宜阅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引导学生以开拓的思维赏鉴评价作品。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且目的明确。可以针对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作品叙述的方式等各个方面设置问题,将作品内容解析成问题,最终着眼于解决实际题目。

名著内容浩瀚,不可面面俱到,为进一步有效阅读,针对命题形式与特点,应兼顾宏观和微观制定教学策略。首先,在备考过程中,对作家以及其创作风格、作品标题内涵、创作背景、情节梗概、主题思想这些覆盖整体的知识要有宏观的了解、归纳、识记,并注意高度概括。

其次,对作品的重要情节、片段、细节,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细节,则要有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掌握,并能对其进行评判与赏析。在复习的时候对每部作品的重要情节进行整理归纳。如《三国演义》,可以关注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与之有关的具体情节、人物与细节;还可以关注与主要人物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的细节――定三分隆中决策、博望坡出奇制胜、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失街亭与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再如《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元春省亲、黛玉焚稿等。

再次,对主要人物形象,要熟识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相关故事情节、精彩场景、人物特征性的动作语言、重要语句等细节,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2010年江苏卷简述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此类题型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列举与之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细节加以举例说明,这是侧重检测对小说中典型形象的性格内涵的感知。

三、文本阅读为主,引入影像阅读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对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影像阅读已经成为当下主流阅读形式之一。 “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将影像这种超文本形式引入名著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要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和优化作用,同时处理好名著文本和影视资源、教与学、看与思的关系,找准文字与影视的结合点,抓住动情点,落实知识点。强调影视的魅力和优势,并非认为其可以取代文本阅读与课堂教学,而力图将其作为文本阅读的铺垫及延伸。

通过影像阅读,学生必然对名著文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再记忆、再体验,由此完成了多次的信息摄取,为解题打下良好基础。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影像的解读和储存明显优于文字。但影像阅读的比重不能超越文字阅读,从学生实际解题情况看,文字阅读与重点章节的影像阅读相结合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应试效果。

江苏省名著阅读考查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改变最初仅仅要求学生对情节或人物简单记忆的浅层方式,逐步向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赏鉴人物性格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习惯,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目前10部名著割裂考查的局面也可能被打破,教学须具备一定超前意识,立足更高的理解层面,寻求篇目之间能够比较阅读的切口,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领悟文本深层次意蕴。

“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对话”。当高考与名著对接,意味着人们对文明精髓的自我肯定与传承。名著阅读教学须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启发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而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来阅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高效把握名著内容和形式,在应试之中完成对名著价值与作用的重新估量与体悟。

参考文献:

[1]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3.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5.

[3]施永忠.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教育信息化,2003(03).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98.

上一篇:略论教师评课共同体形成的四大要素 下一篇:加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