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产业链与企业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9-07 09:32:22

学科、专业、产业链与企业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学科-专业-产业链是一种更加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介绍了学科-专业-产业链,并提出了企业如何利用其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科-专业-产业链 企业创新能力

一、学科、专业、产业链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态:既未脱离产学研合作的范畴,又比原始的产学研合作更进一步。学科-专业-产业链是指与一定产业链中诸多产业环节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学科与专业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以一定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一定产业链为目的,进而形成的一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一种联合体。典型的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企业建立大学,大学是企业的附属,或者说是企业的一个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知识核心运作,负责企业研发。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但由于大学建立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大量的高端人才,这种模式实现的可能性不大。②校办企业,一些学科专业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优势,在地方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大学老师和研发人员同时也兼任企业的员工,实现了企业和学科专业的紧密联合。③校企合作,不同于一般的产学研合作的是,这里所说的校企合作指的是长期、紧密、有组织制度安排的合作,而并非技术转让式的短期利益结合。

联系实际,虽然之前的产学研合作也是校企之间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创新,但目前的现状是企业有某种创新的需要,或者在实际生产运作中遇到某个难题需要攻克,便与大学进行联系,或购买某项技术,或请专家帮助研究课题,表面上看来,这也实现了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合,既有知识的转移,也有人员、设备的流动,但是这种产学研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产学研,或者说,只是一种低端的产学研模式。原因就在于这种合作方式只能满足企业一时的需要,并不能实际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种产学研合作过程只是相当于购买了一项专利技术,或者请专家帮忙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而已,对企业本身的创新水平、竞争力的提高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提出与构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伪产学研”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总是嵌入在各种各样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群中,将学科群、专业群和产业链捆绑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模式大大加强了企业和高校合作的紧密程度,拉近了高校内部学科-专业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既有利于企业搜寻研发合作伙伴进而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二、企业创新能力

根据能力学派的观点,创新能力是由企业中所有应用到创新过程的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最可能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Howard等在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解析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中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单纯地指技术上的研发能力,而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得能力的综合。Burgelman也认为,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是由可利用的资源、对行业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结构、开拓性战略等组成。

本文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分为两个部分:动态和静态创新能力,静态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身所具备的进行知识开发和应用,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动态创新能力是将企业看作与其周围的各个机构、大学、政府交织形成的一个网络,指在网络主体创新能力基础之上,以改善创新网络的价值创造功能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为目的的,嵌入在网络内部,并依靠网络系统内部成员对创新资源动态协调运作基础上而产生的技术和知识总量的内生处理能力。明显,学科-专业-产业链下的创新能力属于动态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创新主体网络关系的重构,使网络的价值创造突破了价值链下线性生成模式,产生了新的价值创造体系。其自组织、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有效调节等特性,增强了合作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动态协调能力。为此,着力提升合作创新主体对技术和知识产出的内生处理能力,就成为培养学科-专业-产业链动态创新能力的关键。内生处理能力是动态创新能力的核心,综合反映在合作创新主体对环境的甑别能力、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合理配置与整合资源的能力等方面。

三、学科、专业、产业链下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培养

1.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即企业能够随着外部的动态变化而快速加入或者退出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行动能力。当合作势在必行的时候能够迅速寻找合作伙伴,完善合作制度,及时开始合作;当合作伙伴过多成为一种冗余资源时要利用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机制迅速退出或解除与某些合作伙伴的关系。

2.提升甄别环境能力

环境甑别能力是合作创新主体根据环境变化快速地做出反应并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的一种内在的能力,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一种动态能力,为了培养合作创新主体的环境甑别能力,可采用以下方式:(1)将环境监察绩效纳入企业创新绩效考核体系。由于价值网结构的复杂性造就了价值网络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反可能降低合作主体对环境变化的反映迟钝,进行环境监察绩效考核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合作创新主体环境监察能力的自觉培养;(2)建立完备的环境评审机制,通过适时的环境评价,及时开展环境干预,以降低环境甑别信息的不确定性,提高环境甑别的有效性。

3.创新学习机制、发展学习能力

要确保创新的学习机制具有长效性,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学习指导机构,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2)组建跨组织的学习团队,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3)开展以创新目标为导向的学习研讨,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对创新学习的引领作用;(4)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胡赤弟.论区域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9,9

[2]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研管理,2011,2

[3]何建洪.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1,2

上一篇:白酒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下一篇: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