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09-07 08:43:21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它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新课标也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必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生情。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丰富的读书情感,是帮助他们打开语文学门的金钥匙。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读书潜能,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他们爱读、乐读,成为读书的主人。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在寻求知识、研究事物时产生稳定的倾向。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代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二、注重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三、制定阅读计划,加强指导性诵读,感受中华文化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认识了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读书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情感。教学生读书,可以传授技法,但难以将情感强加给学生,只有先调动情感,让学生充分感悟,在感悟中逐步掌握读书技法,才是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在于有效的传授知识,更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思维积极性。在学生渴求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再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议,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从而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这样促使学生迅速进入主体角色,积极思考,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形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剖析高考英语“替代”考点 下一篇:教材探析教材探析众“星”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