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剖析与对策

时间:2022-09-07 08:40:10

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剖析与对策

潜能在评价里激情迸射,语言在返朴中求真灵动,思维在经意间惬意流淌,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语文新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阐述对策。

语文教学新课改潜能语言思维课改下的新课堂如同一轮开满鲜花的“月亮”,让人陶醉,也让人思忖不已。我似乎又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新颖,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上着上着,语文课被上丢了“灵魂”。

一、潜能在评价里激情迸射

在课改的蓝天下,赏识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要为婉转的评价语绞尽脑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让学生乏味。试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它如何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曾“观看”过一节公开观摩课,我之所以用“观看”是因为它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那些五花八门的奖励形式,而课的内容竟已被我淡忘。课堂上学生只要稍作努力便可轻易地得到一朵“聪明花”,课堂上的热闹在下课铃响过后并未退去热气,可细听争议,争议的却不是课堂上的问题,而是谁的奖品漂亮。如此教学,吸引学生的并非知识本身,他们的潜能如何被挖掘?一个没有批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式和健康心理发展的。只有激励与惩罚共存,才能让学生知道孰是孰非,懂得何为何不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让学生在“吃一堑”之后“长一智”,才会为苦尽后“甘”而欢呼雀跃。

记得鲁讯先生写的关于农夫赶牛耕田的诗:青草在前,鞭儿在后,牛儿,牛儿,向前哟,喂你青草……其实他写的也是人!的确压力出动力嘛!别让泛滥的激励“枪毙”合理的匡正,学生的潜能才会激情迸射!

二、语言在返朴中求真灵动

走进现今的语文课堂,强化“人文的感悟”张扬学生的个性,一扫以往的“暮气”而显得“朝气蓬勃”。疏不知,对语言文字的忽略,已将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何来的人文性?所以课文中鲜活灵动的语言文字不容被忽视。

听过这样热闹的课,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赏《可爱的草塘》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感受,于是,有生舞之,有生唱之……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灵性背后的“语言”,课文学习完了,学生却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会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扬科是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不写成“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是最后一次了”?显然,将“最后一次”置于最后,有着表情达意上的特殊用意和特殊效果。是的,听燕子的歌声,听姑娘的歌唱,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稍加停顿,置于句末的“这是最后一次了”仿佛一声声凄厉的哭泣,一次次悲愤的呐喊,在追诉着扬科的冤屈。瞧,如此锁定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字词,引导学生用圈注、质疑、比较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便能雪落无声般地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他是语文的本位。让语文教学义无返顾地回归本原,使语言在返朴中求真灵动。

三、思维在经意间惬意流淌

为挑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新课堂走向了“群言堂”。于是车行陌上,春光袅袅语文教学洞开一片新天地。当我们沉浸在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迷恋于此起彼伏的喧嚣时,是否发现,细细咀嚼,课堂成了跑龙套,摆满汉全席似的,师生也许“共乐”了,但是否“共进”了呢?

有些语文课为了体现所谓的“新”,没读几分钟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没讨论两分钟又让学生滔滔不绝,各抒己见,以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等等,学生究竟又能学到些什么呢?而最近听一位同事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只设置“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一专题。学生通过潜心研读,一步步归结出了林冲的品质(谦虚、艺高、机智等)和洪教头的特点(骄横、自负等)。而且在引导学生认识洪教头时,由于已有先前研究林冲的过程作“范式”,故而用时更精短。语文课要收集语言、认识、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该节课教者在课堂中便寻觅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如此教学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容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方能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瀑布选择了悬崖,跌宕成壮丽的乐章;种子选择了泥土,成就了蓬勃的绿荫;语文选择了课改,自然是风生水起、新潮涌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躁动之中,需要的是清醒的思索和睿智的抉择。山一程,水一程,心驰神往新课程;山一程,水一程,追寻完美新课程。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在校体育特长生中长跑训练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