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07 07:40:40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指数是一种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量分析指数,企业在内部管理、规避投资风险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内部控制指数为依据。本文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上市时间因素、交易所因素、公司规模因素、控制人性质因素等等,旨在为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前言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内部控制指数能够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经济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结构不合理,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上市公司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就要明确影响其内部控制指数的因素,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因素。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上市时间

上市公司上市时间的长短对于其内部控制指数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新上市的公司而言,证监会对于其发行审查相对严格,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会更加规范,而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对内部控制方面有所松懈,因此内部控制规范性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时间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有着一定的影响,上市时间越长,则其内部控制越弱,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

(二)交易所

上海交易所成立较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内部控制指引的时间较早,而深圳交易所成立的时间晚于上海交易所,其的内部控制指引时间较晚,从这个方面来看,上海交易所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在其内部上市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1]。因此,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要比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高,但总体而言,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三)内部权力集中度

在上市公司内部,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则上市公司内部权力比较集中,这就使得公司内部容易出现舞弊行为,对公司利益造成侵害,不利于公司的内部控制,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权力的集中度也会影响其内部控制指数,但这种影响有着一定的随机性,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内部权力过于集中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控制水平,但会受到权力掌管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公司规模

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人力、物力、财力越雄厚,因此也就有着更多资源投入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从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影响内部控制指数,而规模小的上市公司则会更加注重成本的节约,对于内部控制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小,因此公司规模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内部控制指数,二者成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影响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公司规模小的上市公司可能内部控制意识较强,因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比一些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差。

(五)实际控制人性质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因此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普遍更为严格,而私人控股的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则更容易出现自利行为,其侵占公司利益的趋势相对更明显一些,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对较多[2]。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控制人的性质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

(六)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

董事会成员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越大,则公司的利益与其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越大,因此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管强度越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越强,则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且受到董事会成员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七)董事会规模

董事会规模越大,则公司内部董事会的成员越多,这会增加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决策的过程中,董事会成员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这就降低了内部控制效率,影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从而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

(八)董事薪酬总额

董事会成员的薪酬越高,则其对于公司内部的管理越积极,能够促进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的各项管理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董事薪酬越高,则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内部控制指数越大,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九)监事会规模

监事会的主要工作是对上市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及业务活动进行监督,而上市公司内部业务相对复杂,财务状况也比较复杂,这就提升了监事会工作的难度,监事会规模越大,则其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力度越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因此,监事会规模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呈正相关的关系。

(十)股东权集中度

股权越集中,则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越集中,这就避免了一些小股东搭“顺风车”的现象,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因此,股东权集中度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但这种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上文中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几点因素,现就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提出建议如下:

首先,上市时间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呈负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我国证监会对第一次上市公司监管严格的原因,而这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市场的一种不规范性,因此,要想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我国应当积极完善经济市场,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全面性。

第二,规模约小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指数越低,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小规模公司的内部整治力度,避免疏漏[3]。

第三,董事会规模及薪酬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将董事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内,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董事成员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参与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第四,监事会规模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呈正相关,因此,上市公司应当适当扩大监事会规模,拓展监事会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因素,并就其中重要的几点因素,提出了提升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清,丁敏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5:22-31.

[2]周鑫,戴文涛.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目标指数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4:81-88.

[3]薄澜,姚海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4:71-78.

作者简介:马 柱(1978-),男,江苏徐州人,学历:硕士,毕业于河海大学;现有职称: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浅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