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7 07:38:11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河县仁里中心校 河北 新河 055650)

【摘 要】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会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活跃的问题情境和灵活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知识、能力、思想觉悟三个方面的任务,它们是互相联系而又相辅相成的。现就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考力和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1 幽默语言激发兴趣。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融洽师生的感情,激活学生思维。如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三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我引用了一则对联广告语:“上联:教育不收费。下联:人民得实惠。横披:两免一补好。”同学们立即被吸引过来,热烈讨论:两免就是我们上学不交学杂费、书本费,一补就是补给寄宿学生生活费,这种教育政策使我们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实惠,老百姓才拍手称好。教师及时总结:这正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通过幽默风趣的广告语言,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1.2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它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形象地再现于课堂,把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纪录片《闭关自守的历史悲剧》中的三幅重要画面:(1)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2)英国商人上书乾隆皇帝“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该督等宜行文笼统驳伤,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3)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学生被画面的变化所吸引,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热烈讨论,争相发言,很快明白了教材中的道理。

2. 自学是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中学思想政治课应培养学生看报、看新闻并掌握其精神实质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能阅读通俗读物和某些经典著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和本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两种:一种是课前预习性阅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列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过程中,边看教材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将难点写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预习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在预习中能弄懂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可集中精力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另一种是课堂上边教边读。在课堂上教师随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边看教材边思索,并在课本上划记要点,做好批语。采用这种方法时,学生阅读的次数不宜太多,要把阅读和讲解、思议、练习适当地结合起来,教师的讲授要讲教材的关键之处,学生的读、议、练要集中在教材的重点上,这样,既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又可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同时,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

3. “问题”是学习能力培养的载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1)鼓励质疑。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合理的“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共鸣,培养学生“吾学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三框《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析时,我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共识。然而,有个学生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印度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的归属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了同学的议论。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

(2)设疑引思。“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探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设置的情景是:“中国古代史上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经济水平是领先的。清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超出。”试问:①中国是从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的?②落后的原因是什么?③有哪些史实佐证?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讨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争论,最后归纳、总结,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和答案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地感到成功的喜悦。

4. “导学”是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1)教材导学。利用教材中设置的栏目帮助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主题探究”、“实践活动”、“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栏目,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都提倡发散性思维,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自主探究,深化学习,巩固知识。

(2)课堂导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应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适时加以引导、启发。此外,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在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第一框《依法治国》的教学中,通过“人治”与“法治”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意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上一篇:个性化识字,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下一篇:红花还需绿叶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