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 思维共振

时间:2022-09-07 05:47:18

合作学习 思维共振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多媒体课堂发展日益迅速的时代,有幸聆听了格致中学徐云老师的一堂iPad多点触控的化学探究课,让我受益匪浅,也感叹媒体发展之迅速。徐云老师开课的课题是《氯化氢溶解性实验设计及其应用》。对于氯化氢的溶解性其实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并不是一个很难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由氯化氢溶解产生的压差变化原理在日常生活、化学实验室、工业生产中经常遇见,由此引发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对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的理解,从而设计出一类与压差有关的实验装置,既有利用压差又有避免压差,让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这堂课徐老师还尝试将iPad用入课堂,充分体现出台上台下的交互功能,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iPad的现场演示显性化了。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思维共振。

笔者就徐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徐老师的课堂通过iPad作为媒介,学生自主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课堂上,首先实现的是人机合作,教师提供了好的iPad界面让学生方便地使用资料库(见流程图中),资料库可以让学生在设计实验装置时随时调用资料库中的知识,进行资料的借鉴,使实验装置更科学。

在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构成课堂中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先生指出:“合作学习”是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不是互教关系。佐藤学指出在小组活动中绝不强求一体化,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徐老师通过HCl气体的喷泉实验给学生从视觉冲击,并提问:“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徐老师通过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这个典型事例揭示了正是因为产生压差,才形成喷泉。徐老师追问:“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可以产生压差?”并请学生在iPad上设计并上传。学生在设计中尝试多个不同的设计,并对上传的每一个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从“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学生体会到即便是HCl气体溶解,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但是其原理是类似的。在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上传的设计逐一分析,从简单溶解产生压差,到因为化学反应产生压差,到因为外压增大产生压差……徐老师引导学生对各类事例和现象做出总结,学生基本掌握了产生压差的原理。在学生开始收获喜悦时,徐老师并不满足,将问题推进了一下:请学生列举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由此将课堂带入了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当然,学生也十分给力,从简单的胶头滴管、启普发生器管理、气密性检验、量气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在课上,有两个环节要求学生在iPad的界面中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把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上传到终端。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过程,更有了相互合作的过程,他们或是两人一组,或是四人一组根据徐老师对压强差原理的讲解,设计他们认为合理的实验装置。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就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投入、主动发现并创造。用佐腾教授的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最大优点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每个合作小组的设计五花八门,他们将自己的设计上传后,让全班同学共享他们的设计,在他们的设计装置图中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他们对压强差的理解,徐老师顺势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归类,把原理类似、装置类似归为一类,让设计的学生一一做解,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根据产生压差原理的不同进行分类。此阶段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运用,教师要引导他们尝试多个“个”,在众多“个”的尝试中探索一般。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个别事例和现象做出总结,理解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把教学的重点从客观内容转向学生精神世界的开拓,真正掌握“个”与“类”的知识,全面实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堂课进入高潮,最后徐老师见好就收,“抛”出了自动加液过滤器的装置及工业上的安全缓冲装置,从实验室过渡到化工生产,让这堂课有一个提升,学生有一个再思考的空间。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徐老师以点带面,从特殊到一般,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整堂课的教学是具有开放性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易于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

而在这堂课中使用iPad多点触控,体现出现代新型人机交互方式,是一种时代新媒体的介入,为这堂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平台,学生不再只是作为“围观”的群体,而是主动参与的对象,如:课堂上可以及时地查阅教师给予的各种资料,并且进行资料的整合;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可以设计化学实验装置,甚至于可以模拟一些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通过学生资源的上传,学生之间能够思维共享,教师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有的放矢地驾驭课堂。合理地使用iPad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合理利用iPad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佐腾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上海市格致中学)

上一篇:论城乡幼儿的挫折和引导教育 下一篇:浅谈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