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反思:理性 个性 价值性

时间:2022-09-07 04:17:35

课程改革需要反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几年的反思热潮中,出现了一些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不良倾向:有人不遗余力地批判课改出现的问题,对其中正确的做法鲜有肯定;有人各种误区讲得头头是道,具体怎样解决却轻描淡写;有人对实施过程暴露的问题非但视而不见,反而大加褒赏......

笔者以为,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使得课改更具繁杂性、挑战性、艰巨性。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反思未必能带来进步,但进步终究需要反思。关键是如何对待的态度问题,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思要有经度与纬度,展现事理的全面性。有些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课程改革的反思,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面肯定。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前一阶段,大家都在反思: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不要发挥?应该怎样发挥?这本来是好事,说明课程改革愈来愈趋向理性。可有一部分老师却把这个反思和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立起来,认为学生的作用在当前的课改中强调得过了头,产生了课改要回到“老路”的想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并不是理念的问题,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实践操作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去解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机统一,偏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还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问题,现状大都是“轻”知识与技能,偏重“过程与方法”;甚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大有一蹴而就之嫌。诸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问题;必然预设于偶然生成的和谐共生问题;知识教学与教学文化的和谐共振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审慎、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实践。

反思要有效度与适度,凸现特征的个体性。反思本身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对共性问题的反思,更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如对课堂教学用语“喜欢……就……”的讨论,大多数老师慷慨陈词,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华而不实,要坚决摈弃。但也有人提出,这种教学语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重地用!首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运用,因“文”而用。如果文本具有可比性,用“喜欢……就……”,可以帮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表达的匠心独运,进而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自我创新的能力,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学生学情的实际出发,因“人”而用。再次,要因“时”而用,把握恰到好处的运用时机和保证充足有效的时间,“该出手时再出手”,不要生搬硬套,哗众取宠,从而引起大家对这类教学语言的反感。这种自我迷失的“个性缺乏症”还在于:课堂上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传授踪影皆无,而沉湎于一味的对话、活动的空洞形式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杳无觅处,而醉心于多媒体课件的眼花缭乱中。更甚者,“追星族”以名师的课为“灵丹妙药”,“屡试不爽”,以致距离“原版经典”越来越远,迫使《人民教育》不惜以大量篇幅刊载“原版经典”的教学实录,以正“课听”。

反思要有广度与深度,体现感悟的价值性。目前的反思大都谈到文本解读,为什么上课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人一言以蔽之:“没有正确理解文本。”至于“教师为什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文本”等一系列触及问题实质和解决策略的内容则很少反思,而由此想到新课程背景下,要重构教师解读文本的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分享个性解读的生命过程”者也是寥寥无几;至于触及解读文本灵魂的原则:是“求证”,还是“发现”?以致“何谓求证”?“何谓发现”?更是少人问津!殊不知,先前的文本解读,大都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求证”;而非“从已知到未知”的再“发现”。再看“合作讨论”,在“亲密接触”后,都将其作“过街老鼠”口诛笔伐:“诛”其表面热烈的“形式”,“伐”其毫无训练的“结果”。诸如:问题讨论价值之所在,有效合作时机之选择,合作讨论组织之形式,合作讨论与“知识技能”有机之协调,合作讨论评价之机制,却很少去做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笔者以为,课改实践中的反思不仅仅是振聋发聩的一声“喊”,更应是切实可行的一点“做”。所以,我们的反思要具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理论参照和实践运用的双重价值,要立足现状,提出对策,才能发人深省,给人鉴借。

课程改革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教育的本质和真义,是时代的召唤和几代人的梦想。等待和观望,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而缺乏理性的反思,也是误人之举。只有积极实践和深度反思,才是可取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

责编 / 郑永田

上一篇:层层递进 步步学成 下一篇:高三年级备考氛围的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