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羽毛球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07 02:08:09

我国青少年羽毛球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青少年羽毛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了解到我国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种形式:体工队培养模式、俱乐部培养模式、家庭式个人培养模式。

关键词 羽毛球 青少年 选材 培养模式 比赛 训练

一、 我国青少年羽毛球人才现状分析

培养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奠定了整个国家羽毛球发展的基石,林立文以参加2006年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的全国22支队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全国羽毛球后备队伍的人才布局、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及实力现状等问题。

二、 我国青少年羽毛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体工队培养、俱乐部培养、家庭式个人培养三种形式。

(一)体工队——培养模式

现阶段羽毛球运动员成材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青少年羽毛球队伍的培养体制是否健全,我国对青少年羽毛球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省市队培养模式的形式为主,体工队的训练条件比较优越,但这使得运动员在训练时思想比较松懈,往往缺少压力和学习的动力,运动员对自己的要求不高,目标不明确,成材率自然就会下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锦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在没有发挥出潜力和取得最佳成绩时就被淘汰了。因此,教练员应该较多的考虑运动员如何发展,用更加开阔的胸襟培养运动员,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

(二)俱乐部——培养模式

俱乐部与体工队有所不同,它有相对固定的所有者,能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制定出周期较长且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保障训练的实施;俱乐部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由于俱乐部投入较多,回报相对较少,开展时资金的投入和赞助得不到保障,致使运动员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参加比赛,失去了很多比赛的机会,去参加全国大型的比赛更是难上加难。

(三)家庭式个人——培养模式

家庭式个人培养,是家长在自费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国外寻找专业的羽毛球学校和知名的私人教练进行学习。虽然目前这种模式还是少数的,但是对于家庭条件较好、要求较高的家庭来说也慢慢被认可;家庭式个人培养,可以更好的选择教练和学校,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但是其中也有劣势,投入的资金和风险较大。因此,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训练,选择集体训练还是独立训练,是家庭式个人培养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 我国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及比赛研究

(一)我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

青少年的羽毛球训练是一项十分艰苦而长期的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少年应该在12岁之前掌握所有技术动作,12-14岁期间进行实战训练,不断完善所学的技战术,同时,加强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兴趣培养,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在教练员的严密监控下,按照训练计划进行练习,从小就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确立运动员的风格定位,按照良好的趋势发展,使训练过程中各环节之间衔接有序,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我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比赛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比赛,关系到青少年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前途。通过国内外比赛选手分析,我国选手与国外的选手存在明显的差异,原因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和各类大型比赛的机会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要提高比赛的成绩,就要多参加一些大型的高水平比赛,在比赛中找到问题,发现问题,及时适应不同风格的打法,增加比赛经验,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 我国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羽毛球运动作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在国际羽坛也趋于领先地位。要保持羽毛球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要保持羽毛球后备人才资源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羽毛球运动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培养过程中又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科学选材与科学训练,科学训练与文化学习是当前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其次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从业余体校到体工队的四级输送模式,这个模式存在两大弊端,其一是计产出却不计投入,为了“金字塔顶”的竞技体育成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其二是体工队基本都缺乏文化课的教师,孩子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文化课。

五、 小结

不管采取何种培养模式,都要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合理地安排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日后的发展非常关键。以体教结合为基础,充分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多参加比赛,在实战中应用所学技术,并及时发现问题,不但培养高技术、高水平的运动员,而且要培养高文化、高素质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赵新华.新形势下羽毛球业余训练出路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5):11-13.

[2] 林立文.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1006-1009.

[3] 钟庆春,周洪珍.从全国少年羽毛球决赛看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715-1717.

[4] 罗建英,程勇民.现代羽毛球运动发展趋势及我国发展对策思考[J].体育科学.2002(1):60-62.

上一篇:联大八年体育考论 下一篇:江苏省农村体育师资队伍优化原则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