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学生探究方法

时间:2022-09-07 12:20:04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学生探究方法

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本文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提出“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四法,能达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等技能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四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2-02

《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选择一种适当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先想好、选择好实验的方法,再动手实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总结了指导学生探究的四种方法:“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

一、自学课本法

自学课本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实验提示,理解实验提示部分词语的意思和语句所表述的意思;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制定出一个小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的方法。学生自学课本,能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类课文的实验内容简单,学生便于操作,无需教师再引导。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下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时,学生要探究“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很快就知道实验应怎样做(实验方案),要注意什么事项等,得出实心团的橡皮泥以及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数据。再如教学该单元第5课《浮力》时,学生要“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只要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13页的内容,学生交流后就知道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得出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数据。

二、引导设计法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不等于教师就不管了,教师要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交流和讨论。引导设计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在全班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出一个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的方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教者就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如“100毫升的水是多少?是否用量筒量还是用有刻度的烧杯?食盐又是怎样取?是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还是一份(一勺)儿一份(一勺)儿地加?一份(一勺)是多少?一克、两克还是五克好?是否搅拌……”这些都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清楚,然后再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学生再根据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空气和液体等物质不一样,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如果用瓶子装,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我们又看不见空气,怎么办?怎样才能看到瓶内的空气往外跑……”通过研究、交流、讨论等,最后制定出一个可行方案进行实验。

三、仪器提示法

在学生懂得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对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技能,知道一些简单仪器的操作。仪器提示法,就是教师在实验前根据预案,估计学生实验时可能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等摆放在实验准备桌上,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选用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时,只要你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这些材料及实验要求,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如果再给每组学生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学生就能连接成两种电路(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通过比较得出哪种是串联、哪种是并联)。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水、空气等一些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为学生提供“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和水,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及要求,就知道在加热前,铜球是能够通过铜环的,当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铜球是否还能通过铜环呢?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后试试是否还能通过铜环,结果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将铜球放入冷水冷却后又试,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这里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用手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等。)

四、放手实验法

放手实验法(危险实验除外),就是教师在实验前不作任何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情况,自己进行调整。再根据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小结,从而获得知识、经验、能力或者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知识来自于学生亲身实践中,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能确信其可靠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而提高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技能。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当学生知道怎么样才是溶解后,再做“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个实验时,你只要提供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等这些材料,学生根据课本及表格内容,自然就知道怎样做这些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交流、归纳、小结出哪些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只要提供学生大铁钉、导线、大头针、电池、指南针等材料,学生就知道怎样制作电磁铁,接通电源后,大铁钉的两端都会有磁性,会吸引大头针。碰到指南针时,发现钉尖或钉帽会和指南针的南极或北极相吸(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再和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对比后,就会发现为什么我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南极而你的电磁铁的钉尖是北极,原来是我的绕线方向不同(或我的电池接法不同),从而得出电磁铁有南北两极,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导线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接法有关。

总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探究“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知识(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等技能。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谈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 下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