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任重道远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时间:2022-09-06 10:38:22

浅析任重道远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摘要:当今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中国全面建设和构建小康社会中起巨大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其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多数缺乏有力的监管,游离在法治化社会之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其发展规模与势头不可小觑。政府必然要加强对其的帮扶与引导,才能使其在改善社会福利、促进发展以及推动实现社会和谐上发挥作用。本文就其根源探讨其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NGO)

一、引言

非政府组织(NGO)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制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追求特属于本集团的、其利益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利益集团不同的是,非政府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包括环境保护、社会救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六方面的特征。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产物。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全面建设和构建小康社会中可起很大积极作用,如有助于解决中国转型期面临的一系列紧迫而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缓解就业压力等;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开展社会互助、发展公益事业、分担政府忧愁,特别是能够以此提高群众公民意识与政治觉悟,培养自主与独立精神,有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与政治文明建设。

虽然中国这几年来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但是其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多数缺乏有力的监管,游离在法治化社会之外。据统计,目前中国各类非政府组织实际数目约300万家,其中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仅26万多,而除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外,其他几类非政府组织又被形象地称作“草根组织”。 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批国外非政府组织纷纷涌入,仅注册在案的就有500多家,另有逾千家外国商会和行业协会进入中国。尽管如此,但与国外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数量偏少、质量较低、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中国每万人拥有非政府组织数量仅2.1个,不仅远少于发达国家,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差距较大。

三、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不规范的原因

第一,大多想成为NGO的组织大多数无法满足官方申请注册所需要的高标准,其准入门槛过高。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组织只能在成为NGO之后才能通过更多渠道筹资达到官方所定标准。这些组织在未申请到官方注册前,所开展的工作完全在法制监管之外,他们努力想为社会大众做一些公益性质的服务,却又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这些组织由于缺乏官方的肯定,必定会遭到社会大众的质疑,使他们的工作服务难以展开,心有余而力不足。又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是非盈利性质的,其工作开展的资金来源只能从民间募集而来或是来源于企业的捐赠。但是没有官方的认可以及其有效监管,如何获取民众的信任募集捐款,又如何透明地将其资金用途公之于众。假如准入门槛能够更为合理,使这些规模较小的组织也能有资格申请,或者政府要是能批准它们成为地位类似于或略低于NGO的其他类型组织,那么它们就能有更好的条件来吸引社会捐助,调动各类资源。

第二,资金来源短缺与单一。国内捐助NGO的大部分是外资机构的中国部门,而国内企业或者单位非常少。国内在公益这个环节意识特别薄弱,国人的意识更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比尔盖茨能将毕生的财富捐给福利机构,而中国缺富豪吗,然而中国的富豪又有几个能将自己大笔的财富捐献给社会,反哺于社会。

第三,资金本身管理没有规范导致招募资金困难。目前国内NGO的资金管理还没有达到规范化,捐款人所捐助的资金去向是否规范和合理是影响募集捐款资金的重要指标。所以如果换作是打算捐助的人,他们还会再三衡量的,也许这个也导致募捐困难的原因。

第四,政府影响力太大,NGO目前还不能做到完全独立或者被公众信任。尽管政府和NGO时不时会出现利益上的冲突,但有一点远比这个重要:它们都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即改善社会福利、促进发展以及推动实现社会和谐。这两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所以两者在资源分配上若能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就能够显著优化效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汶川大地震过后,生还者无不感谢政府极为有效的救灾赈灾措施以及后续重建工作,但有很多人抱怨灾后心理辅导极度匮乏。其实这通常是由社会工作机构部门负责的,而参与进来的正是那些非盈利性质的非政府组织,一个实力强大的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生还者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

四、改进措施

第一,将准入门槛设计得更加合理、科学。努力将更多的中小规模的非盈利组织吸纳进政府监管的队伍中来,并且加强对它们的支持与引导,培育与发展。加强能力建设,提高NGO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第二,加强公众的普及力度,提倡鼓励宣传公众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对于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通民众、公司企业,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如适量免除税收、给予荣誉表彰、在其他方面给予优先权等。同时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校园中推广,使公众从小接触领悟社会公益事业,这对其身心发展也极其有益。

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完善其治理结构和责任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草根组织”效率低下,财务状况混乱的局面,避免出现监管空白的情况。

第四,政府对NGO的管理主要应体现为宏观上的引导和对其发展方向上的把握。放手交给NGO去处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政府无需事无巨细的去打理每一件事。社会公益事业交给NGO去做,发挥民间力量,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张彪. 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初论.

[2]蔡洁.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3]余震. 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和职能绩效.

上一篇:证人出庭作证难的探讨 下一篇:证券公司营业部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