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初中语文的美育素材

时间:2022-09-06 10:03:58

挖掘初中语文的美育素材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性格转换时期,对美的兴趣、对美的探究与追求正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点,逐步形成客观高雅的审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89-02

著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美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1912年2月发表《对教育之意见》就提出了“五育并重”的主张,其中的一育就是“美育”。陶行知在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把美育放在重要地位,他把美育列为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而语文这门学科,因其文字鲜活而美,因其生活化而美,因其创造性而美,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就注定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

一、引入意境感受美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它是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常常在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的课文中表现较突出。

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只要认真钻研,积极思考,变此景此情为“我情我景”,就能挖掘出课文的意境美,进而在鉴赏中营造出审美情趣。把学生引入意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感知形象,进入意境。

例如,教学《一厘米》一文,先投影《亲情闹钟》,品味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说明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也可能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再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一下自己的亲人对自己关怀的细节,进而引入课文,作者也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表现主人公陶影对人格和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这种手段能刺激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2.可通过不同文章相同情景的联系进行对比来陶冶情操。

如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我们可以将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进行对比:开始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后来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却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性格内涵等方面的比较探究,我们就能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情况下,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学生在内容上通过联系对比挖掘了文章体现的意境之美,而且又使学生对意境美的作用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思想情感也得到了陶冶。

3.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心理功能,通过想象使概念化为形象,静止的变为活动的,片断的变为整体的,从而入情入境。

如《天上的街市》一文,诗人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展开想像:试想将来的某一天,假如你成了中国的宇航员,也登上了月球,见到了传说中的吴刚和嫦娥,你会怎样说呢?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人间的美好生活:景色优美,人们和谐相处。这说明他们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和作者产生了心理共鸣,取得了审美效应。

二、品味语句发现美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诗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多姿多彩,极富于表现力,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幽默美,词约而意丰的凝炼刻美,近乎白描的相互自然美,色彩缤纷的华丽丰富美,各有千秋的变换句式美,颇具魅力的修辞艺术美,还有准确严谨美和音乐节奏美等不胜枚举,都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能表情达意的词句细细品味,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挖掘出富有美感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角度有很多,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首先,可以从字词挖掘美。作者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融融;写春草,用“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偷偷地”“钻”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小”“嫩”“绿”“软”等特征。整篇语言清新活泼、朴实、隽永,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

其次,可以通过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来感悟美。如文章中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那火的燃烧炽烈、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脑海,给人以生活的实感。

最后,可用诵读理解美。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人的情感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可否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春》一文无处不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花。全文到处洋溢着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恰当朗读,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激情高昂,时而深情鼓励,在情感的交流体验中,激发学生抓紧春光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感情。

凡是美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句,学生会从中发现美、体会美,并很自然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美的心理共鸣,教学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剖析结构理解美

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向。美学家休谟认为,合理的秩序和结构是一种美,因为“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作者的感情往往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浓烈和深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结构,进一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美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如在教《枣核》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是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和浓浓的思乡情。在剖析了文章的结构的同时,学生的思想情感也随着情节发展而不断发展,进而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物精神之美。

四、因势利导创造美

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我们在将学生引进美的境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随着情感的不断升华,必然会产生一种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这时,教师要以情激情、因势利导,引导他们造句说话、朗读和复述、练笔习作,使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欲望得到满足。

如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中瑰丽壮观的日出美景时,当学生进入意境,仿佛自己在观赏日出的奇景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他们会情绪高昂,思路畅达,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喜欢日出前绚丽,多彩的红霞;有的说喜欢太阳露出小半边脸,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样天真可爱的景象;有的说喜欢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的那种不可扼制的顽强毅力……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达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一系列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的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先生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强,对培养人的完美健全人格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是传播美的艺术的桥梁,要把美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完美的人。

上一篇:回归生活 强化体验 促进道德生命的成长 下一篇:盗密淘金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