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06 09:15:04

浙江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调查报告

[摘 要] 本文主要调查研究了浙江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并梳理问题与困难,以及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问题进行解决的途径。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更适应中国目前教育的国情,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订单式 高职院校 就业 实施

一、背景

根据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在它里面提到“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还提到关于如何进行的措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目前的浙江省许多高职院校进行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绩效研究就尤其重要。

二、浙江省高职“订单式”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从整体上来说,浙江省“订单式”人才培养缺乏政策导向

(1)政策性文件较多,法律法规性文件较少

政策多出自教育管理部门,由企业管理部门出台的很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企业享有更充分的自,行政手段的权威性日渐弱化,政府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加强法规建设成为必要

(2)经费支持不足

目前,浙江省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规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鼓励,在这一方面基本处于空白。而一些发达国家为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在有关财政支持和拨款方式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和基本要求,并以立法的形式给予保障。

(3)缺乏可操作性法规

浙江省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立法起步较晚,政府相关文件中倡导的政策和宏观指导性意见较多,具体责任义务和措施较少。有一些原则性规定,但缺乏操作性法律。英国在其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地区性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作与协调机构等具体措施,以加强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2.高职院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教育本身应该是有预见性的,在专业设置方面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同时要满足企业长远的需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学计划也应体现这种长期性。但是学校往往受“订单”的约束,在培养人才时为了履行合约,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

(2)高职院校、企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问题

作为校企联合办学,其目的是实现“双赢”,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而企业主要是强调经济效益,这就存在着学校、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问题,在企业活动与学校教学计划发生冲突时,学校和企业要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处理好这一矛盾。

(3)专业面向行业、社会的关系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依托通用专业吸引企业和学生,拓展学校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院往往面向订单企业,对通用专业进行改造,以更好适应订单企业的人才需要,甚至有些专业是专为订单企业开设的,适应面非常窄,招生人数少。但随着这期订单学生的毕业,普通班招生又成为了问题。因此,存在学院面向行业的专业与面向社会的通用专业设置的关系问题。

(4)“订单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关系处理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劳动力过剩,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不高,学校为了获得良好的声誉,不惜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订单式”人才培养予以关照,如何正确处理“订单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的关系,也是摆在学院师生面前的一个问题。

(5)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应落在实处

订单学生顶岗实习是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在校学习只是学到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操作技能,至于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高,还需要通过实习来获得。但不少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对实习环节往往关注不够。

3.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

(1)校企之间缺乏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或行业联系不紧密

虽然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多是零散的,缺乏规模和效益。所以校企之间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使校企结合不紧密甚至处于困难的境地。

(2)受地方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来说,企业对参与合作办学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热情不高;缺乏对接经济互动开放的办学意识和热情,由此造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参与的“面”还不宽,停留在少数企业、学校的零星的“点”上,没能形成气候和规模,其合作的优势和效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学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局限性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力突出,而学校受“订单”的约束,在培养人才时为了履行合约,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这样就势必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2)学生就业时的局限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的就业也带有暂时性色彩,他可能会面临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于多次就业。所以说“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了学生的业问题也只是相对而的。

(3)学生对“订单”的兑现问题

毕业后有多少“订单班”的毕业生能留下在企业里工作这是考查“订单式”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三、浙江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完善及建议

1.对国家和职教管理部门的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应通过舆论宣传,介绍校企联合办学对校企双方的好处,同时对联合办学的校企双方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并积极为双方牵线搭桥,促使联合办学的成功。但注意不要流于形式。

(2)建立有利于产学双方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有利于产学双方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制定可操作性法规,加快产学合作管理体制的创新步伐,推进制度创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

育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自身也必须强化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3)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政策性投入

建议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根据财力,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增加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按比例增长。

2.对高职院校方面的建议

(1)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体现长期性

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动过于频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研发,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共同研究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2)正确处理学校、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正确处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只管企业和学校的当前利益,更要考虑企业、学校的长期发展需要,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应落在实处,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作为订单培养的主要一方,企业应努力为自己未来的准员工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拿出一定的操作岗位,派出经验丰富的一线技师为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使“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在企业里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正确处理“订单班”和“普通班”的关系问题

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要注意把“订单班”学生与“普通班”分开,平时只有公共理论教学是合在一起上,实践课分开上。在任课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的使用,经费的投入方面在保证培养目标实现、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3.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的建议

(1)要注意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双元制”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介入,以企业为核心来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指实务技能课程)。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也是件好事,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加强与合作学校的联系。

(2)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制订人才需求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订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使“订单班”毕业生的岗位针对性更高,工作能力更强,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4.对学校教师的建议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注意自身专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建议实行“实习就业全程化导师制”。加强职业生涯规格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学生从“订单人”向“T”型人才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解决学生日后的事业发展问题,实现学生的职业理想。

四、结束语

尽管浙江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对外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对内尽力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它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值得肯定。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以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 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4.06.17

[2]宋丰景: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职教论坛,2004(8)

[3]熊惠平: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困难与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莫翼翔: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2(4)

上一篇:浅析江苏开发区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劳动报酬比重变化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