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与研究

时间:2022-09-06 09:08:29

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与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目前的现状是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厌学、怕学物理的学困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江苏省实施新的高考模式以后,大量的学生为了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能顺利过关,而选学物理。这样选考物理但厌学物理的学生越来越多,给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带来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必须克服的困难。本人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尝试,现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鼓舞学生士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学困生经过几年的物理学习,他们比较自卑,对物理比较厌恶,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学习比较随便、懒散,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该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训斥,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现在高中使用的教材难度不大,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切围绕升学指挥棒转,教学中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把目光紧紧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抛弃了学困生。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大部分学困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困生在课堂上既没有求知的渴望,也没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不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不为了赶进度而加快教学内容化,并要及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

第三,应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消除学困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有关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环境与在受控环境中是不同的,在受控环境中例如在正式学习情境中(如学校)人会显得比较拘谨,因为正规的学习场合,人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常常没有任何情境,而教师用抽象的符号表达信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描述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深奥难解的感觉,这种感觉如果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消除,就会慢慢演变为畏惧心理。相反,在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比较宽松,思想放得开。由此可知,在课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概念、阐明规律、说明应用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通过实验使物理问题生活化。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许多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也能大概说明其反映的物理规律。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通过实验引入物理知识和规律,首先让一张纸片自由下落,再将纸片团成纸团让它下落。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能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等方法,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第二,通过学生的知识经验使物理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走进课堂,并不是“空白”的白纸,由你书写,他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学生在初中学过电流的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头脑中有一幅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图式。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这个图式,教师可设计问题:导体两端不加电压,自由电荷处于静止状态吗?合上开关,灯立即就亮了,是不是说明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非常大?

第三,通过旧知识的拓展使物理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动能定理和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自己推导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势能的关系,从而利用原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以扩散、深化、发展,而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知识的深化、发展点,顺藤摸瓜,形成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旧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生长出”新知识。

第四,教师对学困生应实行眷顾措施。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引导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合格率。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只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和基础题,不要求去做提高题。并要求他们用一点时间温习课本,整理课堂笔记,做好读书小结,进一步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考试命题分A、B卷。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求完成A卷,不要求完成B卷。如果有兴趣、有能力主动要求做B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做对的要加分。对部分用A卷测试也不合格的学生,允许用同类水准的试题进行补考,且取最好的分数作为测试成绩。

以上是我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一些体会,希望同仁批评指教。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