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时间:2022-09-06 08:14:59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强调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这些变革的实施要依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参与、积极求知转变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信息工具的使用,拓宽和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停在书本教材和教师的说教,而是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从多种渠道广泛地搜集信息,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和信息容量,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知识的学习中。这种学习的互动中完成,既有教师必要的引导、讲解,也有学生的独立求知、探索,面对网络化学习的挑战,学生势必要最终成为自己学习策略的开发者,在求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是在学习长方形知识的基础上,从平面向立体的过渡。如果用传统的方法上课,教师必须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性质等进行讲授,这是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掌握要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这种老师对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参与,进而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演示讲解,在协作学习的氛围中,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从个体学习向协作与交流学习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个体学习为主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了协作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乐于探索、乐于动手”。另外,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同时,也能够愿意帮助别人,这是对协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协作学习的作用不只是在知识的掌握上,在德育渗透、心理教育方面都存在潜在的功能。目前,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诸多长辈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而听之任之。因此,他们往往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听不得批评,唯我独尊。

语文课上,教师请同学读课文,然后问大家“她读得好不好?”,全班同学都说“不好”,“为什么呢?”,“她读得不流利”。连续提问几位同学读课文,大家的评价都说不好。其实有的同学读得是不错的,为什么都说不好呢?这是学生们不能正确评价他人,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不善于向别人学习的结果。协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发展中,在平等、民主的小组学习氛围中,发现自己的足。

信息技术为小组协作学习提供了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展开观察、模仿、研讨、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习从个体的行为向协作交流学习转变。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果汇报往往都要通过电子作品来展示。

例如在主题信息课《飞向宇宙》,教师明确的向学生交代了学习任务:小组协作学习,学会四种绘画工具的使用,然后绘制一幅你心中的宇宙。各小组同学密切配合,很快掌握了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各自都完成了电子作品,有的画了宇宙飞船,有的画了银河系、七大行星等。这一学习和制作过程,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加提高。最后,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指导性评价,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是权威,书本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授中接受知识,而根本没有也决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这种被动的头脑填充使学生只会接受、记忆和再现。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信息技术为点燃的把提供了条件,多种信息渠道使知识的获得呈现了多元化和网络化。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学生,面对着信息资源将获得不同的结论和感受,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同化,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利用学习资源的主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我们批判过“牵着学生过河”,取而代之的口号是“推着学生过河”。“牵着”和“推着”,学生都是被动的,至于怎样过河,学生说了不算,还是被动地贯彻老师的旨令。新课程改革贯穿一个崭新的理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过河。教师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提供过河的工具,也就是为学生准备船、绳索、石头、木板、水鞋。让学生根据水的深浅、身体状况、游泳能力,自己选择工具,选择过河方式。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利用工具,怎样选择过河路线,鼓励学生敢于下水,敢于迎接风浪的考验,善于总结经验,把尝试升华为理论,也就是在过河的实践中探索过河的规律。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在利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在成果的展示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有利条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不断的搜集、筛选、整合、应用、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信息素养的提高。

上一篇:理论联系实际要在“联系”上下功夫 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力缺乏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