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标”学习

时间:2022-10-05 07:42:32

浅谈“课标”学习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新课标在“九义大纲”的基础上,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语文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新课改 课标学习 教学理念

语文课标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指导我们搞好语文教学工作最具权威性的文件,在教研教改工作中,教师只有吃透了课标的精神,才能保证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怎样进行语文课标学习呢?教师要认真钻研,逐字逐句地体会,领会语文课标的新视野、新理念,并用以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

学习语文课标的主要方法是“对比学习法”,就是拿语文课标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九义大纲)对比着读,看看语文课标于九义大纲哪些地方不一样,再想想为什么不一样,这样对比一番,往往能够帮助我们领会语文课标中的一些新视野,新理念。

从“九义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结构上看,“九义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五部分。而“课程标准”则包含前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在这方面,“课程标准”做了较大的行动,在“九义大纲”的基础上,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语文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例如: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九义大纲”在教学总要求之下,按底、中、高三个阶段设计阶段目标,这样设计具体性不强,而课程标准则是在总目标之下,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设计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其结构框架的模向上看,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纬度,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对教师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学习目标作了具体明确的指导。

再从阶段目标的表述上看,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对语文教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的认识,这是“九义大纲”所没有作到的。如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学段的表达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咋一看,这三个表述几乎是一样的,但仔细地看,其表述上存在细微差别,由“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学习用”要求较低,而“用”强调实践过程,“能用”则是能力上的达成度。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更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应该认真研究,深刻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例如,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怎样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如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要正确地认识到,这不是空喊“时髦名词”变换“学术套话”。而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一篇:在化学新课程中科学地认识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