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现况调查

时间:2022-09-06 05:38:04

女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现况调查

[摘要] 目的 研究女性住院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病因、用药情况及转归。 方法 对2011 年1月~2012年12月1072例CHF患者(男704例,女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分女性组和男性组,设计调查表,观察病因、诱因与伴发疾病,并登记临床用药情况及30 d在院病死率。 结果 女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女性组CHF患者瓣膜性心脏病的比例显著较高,与男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组患者主要用药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螺内酯、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两组相比较,女性组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男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8~

[关键词] 心力衰竭;性别因素;医院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 R541.6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b)-0112-03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1-2],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进展的最终结局。在我国CHF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我国CHF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病死率却占40%。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男性为3.0%,女性为2.0%;而每年因心力衰竭死亡的人群中,女性占59.5%,男性占40.5%[4]。2003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女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男性(1.0%比0.7%)[5]。本研究分析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不同性别CHF患者的病因、用药情况、治疗效果等,为管理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 年1月~2012年12月1072例CH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内科病房住院诊断为CHF的患者。一人多次住院记为一人次。CHF诊断标准及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判断标准:①因冠心病、风心病、扩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心肌炎、老年性瓣膜病、甲亢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心衰者。②有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症状和(或) 体征。③本次或既往胸片、心电图、超声等检查至少有1项心血管异常客观指标。排除标准:①心衰病因诊断未明确者。②肝肾原发病、肺栓塞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衰[6]。

1.2 研究方法

设计调查表,分女性组和男性组,调查项目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病因、诱因与伴发疾病、检验检查情况(生化、心房钠尿肽,心脏超声、EF值,心电图、胸片)。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瓣膜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贫血、房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登记临床用药情况及30 d在院病死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入组1072例首发CHF患者,年龄56~76岁,中位年龄68.9岁;男性704例占65.7%,女性368例占34.3%;所有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女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女性组CHF患者瓣膜性心脏病的比例较高,与男性组中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男性组CHF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与女性组冠心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分析

1072例患者中,导致患者患病原因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有893例,占总体的83.30%。其中,由于呼吸道感染导致患病的有325例;由于心肌缺血导致患病的有548例;由于心律失常导致患病的有287例;由于劳累以及情绪激动导致患病的有59例;由于电解质紊乱以及肾衰导致患病的有132例。诱因大多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劳累及情绪激动,而长期应用地高辛、利尿剂而未补充钾镁离子造成电解质紊乱亦是其诱因。

2.3 不同性别组患者用药情况比较

女性组患者用药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螺内酯、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男性组患者用药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排钾利尿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类、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女性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较男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组硝酸酯类使用比例较女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不同性别、年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在院病死率比较

本研究总体30 d在院病死率为5.9%,其中,男性为5.7%,女性为6.4%,两组30 d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18~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女性组CHF患者中瓣膜性心脏病的比例较高,与男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我国女性CHF主要由非缺血性心脏病变引起一致。男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CHF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我国14个地区人群监测5年的结果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为女性的1.1~6.2倍,说明心血管病在两性之间的差别除与性激素不同有关外,还与两性间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敏感程度的差异(吸烟、饮酒等)有关。我国一项对2178例住院CHF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0年CHF排在第1位的病因是冠心病,占55.7%;第2位是高血压,占13.9%;第3位是风湿性瓣膜病,占8.9%[7]。本研究显示,在全部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与上述研究相符合。高血压引起CHF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多见[8]。Ho等[9]研究显示:高血压使男性患CHF的风险增加了2倍,而女性增加3倍。

本研究显示,女性组患者用药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螺内酯、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男性组患者用药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类、排钾利尿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类、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排钾利尿剂在两组CHF患者用药中均在排在前2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是最早证实可以改善CHF患者预后的药物。CHF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病死率,特别是因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1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有直接改善血流动力学的血管扩张及抑制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干扰心室重塑的过程,它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药物和首选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剂量,长期应用改善临床预后[11-12]。CHF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利尿剂是控制心力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尿剂不良反应较多,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过快的利尿易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尽量选择口服利尿剂,而且要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可以通过记录患者每天的体重,根据体重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来调整利尿剂的剂量,注意监测电解质、尿酸和血糖。此外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两者是很好的联合。RALES研究和EPHESUS试验证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能够降低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住院率。

两组用药比较,女性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男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目前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收缩功能受损的女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3]。女性患者占20%~30%的实验显示,对左心室射血分数

本研究显示,在18~

在目前的治疗中,血液透析[16-17]及国际疾病分类均可改善CHF的预后。有研究发现,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国际疾病分类治疗后的复合终点事件降低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与男性相比,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获益更多,1年生存率更高、住院率更低。本研究探讨了CHF的诊治现状,从而发现诊治环节中的不足,不断改进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1] Kenneth D,Alain CS,Gerasimos F,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J]. Euro Heart J,2008,29(19):2388-2442 .

[2] 刘文铠,胡松亮,郭湖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320例的病因与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0):27-30.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4] Veronique L,Roger,Alan S,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Circulation,2011,(1):123.

[5]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

[7] 上海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4-27.

[8] 吴彦,胡大一.第三届全国心力衰竭门诊经验交流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68.

[9] Ho KK,Pinsky JL,Kannel WB,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eart failure:the Framingham Study [J]. J Am Coll Cardiol,1993,22:6A-13A.

[10] Cleland JG,Tendera M,Adamus J,et al. The perindopril in elderly people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PP-CHF)study [J]. Eur Heart J,2006,27:2338-2345.

[11] 叶绍东,李琳,王国干.女性心力衰竭特点[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3,3(4):238-241.

[12] 赛在金.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及预后[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 24(3):238.

[13] Ghali JK,Pina IL,Gottlieb SS,et al. Metoprolol CR/XL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in MetoproloI Extended-Release Randomized Intervention Trial in Heart Failure(MERIT—HF)[J]. Circulation,2002,105:1585.

[14] 会贤.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因(人群调查)[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21):141-142.

[15] Murphy NF,Simpson CR,McAlister FA,et al.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revalence,incidence,primary care burden,and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Scotland [J]. Heart,2004,90(10):1129,1136.

[16] 唐其柱,张永珍,刘昌慧.临床老年心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2000:39.

[17] 张彬,刘玉华.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3(4):314.

(收稿日期:2013-04-19 本文编辑:程 铭)

上一篇:欧债危机传染源特征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综合财务报表分析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