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时间:2022-09-06 02:38:51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涵是泛指个人或群体作用于环境所反映出的素质和品质的总和。传统教育中往往以个人或团队所持的涵养一词来进行定义,而现代教育常以人文环境的建设状况加以解释,其实两者都体现的是文化元素。因此,追寻和探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高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其实质是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教师队伍,创新学校管理,更加注重软件投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内涵建设可以理解为学校的软件建设,如:办学目标是否切合实际?课程设置是否规范合理?师德师风是否令人敬佩?过程评价是否把握科学?教科研能否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能否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等。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基础

优美的校园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层次的直观体现,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如何创建一所优美的校园?学校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抓实抓细安全工作,打造“和谐平安校园”。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制度,实施校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教师中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学生中杜绝打架、偷摸、擅自离校等不良行为。并且,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保障。第二,开展 “快乐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的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学校的文化品味。突出书香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丰富书香校园的内涵,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构建提升课程文化、教研文化(互动、合作、对话)、班级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寝室文化,培育优秀的学校文化,以文化力激活学习力和教学力。第三,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得益于中学生活,从这个层面去理解,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教职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就增强了。第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根据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由外而内、活动育人的品行教育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

学校追求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建立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教师的目标管理体系及评价机制,以教师年度考核结果为主要内容,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奖励,不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高低评价、奖惩教师。具体作法如下:第一,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规和有关政策,开齐开足课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人人有兴趣,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积极开展“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二,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化,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教学,率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各项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条理。第三,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用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第四,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学校要求教师要把微笑留给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素质。为了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师徒结对,培育骨干。学校制订了《师徒结对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六方面:认真学习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虚心接受师傅指导;听师傅示范课2节以上,常规课8节以上,听后有记录、有反思;在师傅的指导下,上好两堂优质课;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1篇以上;每位结对教师安排一次跟班学习;结束时撰写一份工作、学习的汇报总结或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使我校青年教师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逐步走上名师的发展轨道。

第二,提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围绕“实效”、“发展”四个字,不断实践、反思和创新,力求寻找一条有效的教师培训之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研组进行了合作备课、上课、交互式评课以及同堂异构式教研活动,力图寻找一条有效的教师成长之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校本研训工作中,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研训机制。修订并完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本校实际出发,以校为本,以师为本,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研训制度。营造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部环境,使过去的学科教研组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组织。坚持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学校成立年级责任小组,每位行政人员都有一个组作为联络点。提出了“教师要精导,师生要互动,提问要有效,反馈要及时,方法要多样,反思要积极”的理念。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效率带进课堂、把成功带进课堂。

第三,专家引领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一所新建学校,教师都来自不同的学校,带着各自固有的不同观念来到一起,只有使这些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统一,实现专业知识结构的整合和完善,才能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持久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保证学校办学思想的顺利实施与推进。近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自治区级、市级等二十多位专家来校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全校教师看观摩课改录像、外出参观学习等。在请进来的同时,还竭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尽可能地“走出去”,只要省内外乃至全国有重大的专题报告和现场观摩活动,根据上级分配的名额,尽量多派出教师聆听和观摩。使学校教师通过广泛地参与各级各类的专家讲座,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彼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学校要求教师进行三个层面上的教学反思,做到: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学校进行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专题辅导讲座,举办了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的评比活动。通过教学反思,撰写课后随笔、教学心得、教学随笔,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和再认识,从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了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力

四、 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工作。一个学校如果看起来热热闹闹,外在的文化显现也很漂亮,但课堂教学却很糟糕,这是不行的。要紧绷教学质量这根弦。学校领导对学校教学质量状况与学科质量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树立“人人心中要有质量,人人要讲求质量”的意识。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死”和“活”的关系,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我们抓质量的关键。目前新课程中已经突显出课堂教学“死”与“活”的问题,有的教师课上得很活,但是学生基础知识却没落实。在搞“活”课堂教学的现状下,一定要关注基础的东西。要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要求教师布置套餐作业,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作业练习,要精选试题,走有效练习之路。坚持不断辅导,对学困生要个别辅导,对学科尖子也要辅导,抓好两头,促中间。研究制定科学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也是学校现阶段发展的紧迫任务。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生。(责任编辑郭振玲)

上一篇:朋辈式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问题切入”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