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时间:2022-09-06 02:23:51

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语文教学第一件大事就是作文教学,最难见成效的也是作文教学。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事情无外乎二:没有写作素材,不会构思文章。笔者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后发现,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可以拿来做一番研究,借此省去很多课外寻找素材,探索写法的繁琐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了三种方法。

一、根据课本出现的名家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笔者讲解了先生对旧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后,就顺势要求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研究作者对于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态度的具体表现,并形成小作文。虽然学生只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但笔者也不得不佩服某些学生犀利深刻的眼光。通过在班级交流后,学生对于鲁迅和当时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读起先生的文章也不再有畏惧情绪,很多人因此爱上了先生的文章。接着笔者又推荐北大博导孔庆东先生研究鲁迅的文章给学生们看,使得鲁迅先生从标志性的面孔变成了可亲可敬的平凡人,也使得更多学生走进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战士”心里。当教师看到这样的情景,怎能不深感庆幸?

学习沈从文先生《云南的歌会》,品味了沈先生充满地方特色的细腻描写后,笔者就适时推荐学生阅读他的名作《边城》。读完《边城》,学生被沈先生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在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也许将永远在学生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这种阅读感悟比什么道德说教都要强大!

学习余秋雨的《信客》,推荐学生阅读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集,感受名家笔端散发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推荐阅读余秋雨的《沙原隐泉》,感受月牙泉的美丽,唤起孩子们爱护自然,珍惜自然恩赐的心理。

二、在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中寻找素材,探索写作构思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笔者在课堂上以作者选取的三个片段为重点,和学生共同探讨了三个片段的写作重点,同中有异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这些片段的描写来表现云南当地的民风民俗的。在研究透彻课文的写法和技巧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南京的……”这个话题该如何构思、写作。学生们就模仿了课文的写法,选取了三个片段来具体表现家乡的小吃、桥、山、方言、灯会……。学生有了课文为参照,在构思方面就轻车熟路了,一改往日写作指导课沉闷的局面,发言踊跃,而且素材一个比一个精彩。

经过共同努力,积极构想,学生寻找到了很多具体场景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课后写作成文也就容易得多。笔者在这次习作中发现了不少好文章。如李同学写作的《南京的灯会》,小作者描写了三幅场景,秦淮河畔安静古老的世界;孩子们眼中的灯会;最热闹的灯会全景。从不同角度,具体描写了南京灯会动人的魅力,展现了家乡的风物美。

学习鲁迅的《社戏》,笔者和学生一起仔细研究了“迅哥儿”开始没有航船去看社戏时内心的沮丧,以及后来可以成行,与伙伴们一起兴高采烈去看戏的那个片段。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写篇童年的故事。学生的笔下也流泻出很多精彩的片段,很多细腻的情思。如张同学写作的《摘枣》,模仿了《社戏》中的这段波折,写出了自己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得行文曲折有趣,充满了童趣。

学习经典美文,教师如能从写作指导角度进行开掘,学生的收获也许会更丰富更深刻!

三、在古典诗词改写中锻炼写作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同样可以向文本要素材,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揣摩人物心理,将古典诗词改写成现代文。

在写作指导课上,笔者先出示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然后投影出张晓风根据本诗写出的《不朽的失眠》。师生共同研究张晓风女士是如何根据诗作进行合理的想象,将失意人张继的心情揣摩得如在眼前,改写成经典散文的。在得出结论后,笔者又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改写的方法,最后一起得出一些改写的原则:要研究诗歌的写作背景,要关注作者写作时的状态,想像要有依据,不可以天马行空;写作语言要典雅,与原文风格一致。接着又出示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让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巩固,拓宽思维。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合理的改写。班上王同学改写《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将其改写成了现代散文,中间加进了丰富的想象,既不背离文辞原意,又丰富了诗词的内涵,能让现代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下,学生学会了向文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作文构思水平、写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这也给笔者更强的自信心,激励自己向文本更深处探求。

上一篇:突破传统教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下一篇:有关打造“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