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人格教育

时间:2022-09-06 12:38:10

历史课堂中的人格教育

【摘 要】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明智,然而在现在的很多历史课堂中,智慧的光芒难以闪现,历史课堂成了读、背、记和做题。这种功利化的教学必然不能为学生长远的人生带来深刻的智慧启迪。将智慧、人格涵养纳入历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师的新思考。

【关 键 词】 历史课堂;人格教育;传统文化

什么是人格?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笔者看来,人格即是人在面临各种情境时所产生的思想、情绪,以及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对各种情境作出的回应的模式。

一、高中阶段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生是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高中生在人格上体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 生理机能逐渐走向成熟。现代高中生,不论是从体能和智能上,已经逐渐趋于成熟。身体在迅速成长,很多高中生在体格、智能等方面已经趋于成年人。

2. 自我意识增强,知识经验增长。他们逐渐由一个依赖成人抚育的孩子,逐渐转变为能独立生活,自主从事各种活动的成年人。因此在行为上,他们常常表现出迫切要求独立自主、表现自我及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表现出关注“自我”,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并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 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进行定位认同。高中生渴望认识自我,因此他们及其在意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评价,非常渴望获得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正面评价。当获得激励性的评价时,他们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行为处事方式,从中不断地肯定自我。反之,则会陷入深刻的自我否定,或者直接回避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来避免“自我”受到伤害。更有甚者,会采用一些攻击性的语言、行为来保护脆弱的内心,导致进一步破坏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他们还没有学会把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进行区分,也还没有学会心灵上的真正独立,时时刻刻通过外在的世界给出各种评价、看法再认识自我。这种认识容易因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导致对自我认识的偏差。

因此,有些孩子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激进、偏激或者特立独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行为方式常常表现出不稳定性,变幻躁动,易走极端。如在学习中,稍有挫折就容易自暴自弃,不能通过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来解决自己的学习困扰。在生活中,表现出目标缺失,价值取向的动摇。与同学的相处斤斤计较,人际关系不稳定等。有些甚至发展为行为问题,如打架、酗酒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纳入到课堂中来。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涵养。

二、人格教育与历史课堂的融合

学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怎样认识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怎样和周围的人、事相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给出了一系列的答案。

如在对《百家争鸣》的学习中,儒墨法道在人生存在的价值,怎样选择此生?人应怎样活着?这些问题上,各家虽然表达出各不相同的观念,但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来说,他们都追求在现世的人生中,以一种理性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并在苦难之上进而追求永恒的精神价值和追求。他们的精神价值成为师生在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指引。

儒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孔子“仁者爱人”是一种智慧之爱。这种爱始于自我对生命的肯定。肯定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从而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其受到无端的伤害。爱惜自己的心灵,不被各种负面思想情绪所染,保持内心的纯净柔软。进而推己及人,每个个体都不希望受到来自别人的伤害,因此首先就不能在身体心灵上去伤害别人。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学会尊重自己与别人,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爱亲人扩及爱大众。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社会中自处,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不是一个独立于个人主体之外的环境,而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大环境。因而需要每一个个体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进而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介绍儒家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让学生体会到圣人气象、大丈夫精神、君子人格,这是人生境界的一种至高追求,永远值得向往。

三、将人格涵养落到实处

历史课堂上能渗透人格涵养的内容还很多,如希腊先哲的“认识你自己”,康德的“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当然,在历史课堂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只是课堂上的讲解,就会出现学生当堂听懂了,在生活无法实践,教育和实践两层皮。因此,教师不仅要言传更需身教。一个名利熏心的老师,必然教不出一群有眼光格局的学生;一名好狠斗勇的老师,必然教不出一群宽容善良的孩子;一个傲慢跋扈的老师,必然教不出一群礼貌温和的学生。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多读书,读好书,用书卷气浸润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处处体会生活的真善美,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能把对学生人格的涵养落到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中,真正用行动的力量实现对学生人格的涵养。

【参考文献】

[1] 张万新. 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士林. 中华传统文化开讲[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上一篇:吹响德育的集结号 下一篇:论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