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翻译―以《兰亭集序》的翻译为例

时间:2022-09-06 05:31:34

浅谈古诗词翻译―以《兰亭集序》的翻译为例

摘要:古诗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汉语古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古诗词的翻译不能局限于语言的直译,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本文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翻译,指出在古诗词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对原文准确解读,还要考虑整体的意境。

关键词:兰亭集序;专有名词;意境

1引言

这一点,大大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一定的文化,并受着自己特定文化的制约,这使得翻译并非有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诚然我们无法在音、形、意等方面趋于完美,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词中的美,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

2《兰亭集序》的解读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体现的极致,带有浓厚个人色彩,是情感志趣的表达,文学性十分高。精准的以现代汉语解读古诗词本身就是难度很大,更不要说完美的实现中英文之间的传译。做到忠实于作者的本意,又要文辞畅雅,在翻译之时,有几方面的问题不得不提。一是专有名词的处理,其次是意境的再造,最后是诗歌的韵律与形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为《兰亭集序》。其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文章的第一段主要记叙了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文章第二段主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承接上一段的“乐”字,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一语点出作者心中的“悲”。最后阐明了作序的缘由。

3《兰亭集序》的英译的几点分析

首先,专有名词的翻译。比如,题目《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为一地名,作为地名的翻译常见的一般是音译,此外,也可以将其拆开。兰是一种花的名字,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来说,兰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人的品行、性格和精神的化身及象征。孔子曾叹“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这一自喻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林语堂先生在把题目译为“the Orchid?Pavilion”,既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又使译文更具有英语精炼简洁的美感。

又比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译文: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reign Yungho(A.D.353),in the begin-ning of late spring.we met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of Kweich’I for the Water Festival。to wash away the evil spirits。整句话翻译起来难度比较大,“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可以处理为“in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一乙丑一丙寅一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音译“kuichou”。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何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若非结合背景,长篇累述,很难表达清楚,林老先生采用“A.D.353”这一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巧妙地办法,言简意赅,同时信息传递又十分完整。从传递效果而言,处理为笼统时间概念的方法确实略胜一筹。

其次,关于译文的创造性。中国古诗词最核心概念就是意境。诗人的水平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其意境的营造上。自然,意境,也就成了我们在进行古诗英译的过程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说的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正如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意境。要在译文中完全地体会这种意境,绝非单纯的直译能够表达。

比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1:You can see the expansive world。feel the various creatures.All the scenes could sarisfy your longing for enjoying your life.What a wonderfulworld!

文字的意思是表达了,但仔细分析,也仅仅只达到了意合,语言太过直白,原文本身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完全遗失,原有的仙气尽失。再来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译文:

译文2:Tmiy enjoyable it is sit t0 watch the immense universe above and the myriad things below,traveling over the entire landscape with Our eyes andallowing our sentiments t0 roam about at will.thus exhausting the pleasure of the eye andthe ear.

显然,这一译文用词更为精当。尤其“traveling over the entire landscape with our eyes and allowing our sentiments to roam about at will”这一句,更是犹如神来之笔,将何谓极视听之娱跃然纸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1:Frankly speaking,I did know it must be ridiculous to treat living as death.and t0 treat everlasting as short living.

g文2:Well I know it is a lie to say that life and death is the same thing,and that longevity and early death make no difference!

“彭”,即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王羲之更多的是把他作为了长寿的代名词。所谓“齐彭殇为妄作”,是说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所以,两个译文里都没出现“peng”。

通过《兰亭集序》的翻译,笔者深刻的感受到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翻译时,应把握原诗的意义和意境下,脱胎换骨,才能做到兼具形神。同时,必须考虑整体意境,努力使局部美与整体美和谐统一,译者对于原文的把握,对语言的再创造的能力,以及对意境的感知,会使译文产生巨大的差距。

上一篇: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热基镀锌沉没辊辊印工艺中的相关问题及处理对...